笔者撰文时,已经是巴库时间11月23日早上5点。由于连续两天发布的两版案文难平众议,主席团宣布将在周六11月23日上午10点发布新案文。加时在所难免,很长时间以来,没有那届气候大会能按时结束,最长拖堂44小时,去年不到24小时已经算非常好了。
在截稿时,第三版案文还没有出炉,本文记录了前两版案文的现场反应。
“11.21”版案文:缔约方一致不满
对于11月21日一大早发布的几份案文:气候资金新集体量化目标(New Collective Quantified Goal on Climate Finance ,简称NCQG)、减缓、阿联酋对话(UAE dialogue)、适应及全球适应目标——缔约方火力全开,一致表示不能接受。从长达5个小时的临时性“全会”看,大家不同意的原因千差万别。不由得想起了托尔斯泰在小说《安娜·卡列尼娜》的开头写的:幸福的家庭都类似,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对各方发言,地球谈判公报(Earth Negotiations Bulletin,简称ENB)有客观报道。感觉之一是发言名单真长,11个集团之后跟着46个国家, 各说各话。在这次大会上,“个人利益”,“国家利益”和“国家能力”(national capacity)是频繁出现的热词。国家利益高于全球利益,无可厚非,问题是现在这两者之间的“gap”也越来越大了。
理论上,国际协议的达成意味着主权国家“让渡”一部分权力,为某个目标实施共同行动。现在的状况是,大家似乎要纷纷缩小或收回曾经“让渡”的权力,多少呈现出一盘散沙的局面。这是不幸的。另外一个特殊感觉是,除了中国(马来西亚在提及NCQG目标时有所提及),似乎没有其他国家提及“共同但有区别责任的原则”(Common but differentiated responsibilities,简称CBDR),如果ENB记录完整。
总结一下:NCQG中居然没有“数量”,完全不符合“量化”要求,发展中国家一片声讨。而对于减缓,力度谈不上,而且没有提及COP28重要共识——可再生能源三倍、能源效率二倍、转型远离化石能源——这让发达国家、部分发展中国家非常沮丧。发达国家坚持切实的减缓行动和有力度的国家自主贡献(Nationally Determined Contributions,简称NDC)是扩大资金盘子的前提,不否认减缓重要性的发展中国家认为没有支持就没有强化减缓行动。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检验东道国协调能力的时候到了。
这天,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雷斯(António Guterres)返场了,从G20会场匆匆赶到。对各方还在重复最初立场表示理解但不满,希望能站在全球利益和人性的角度发现共同点,做出妥协。秘书长再一次重申:资金不是施舍,是投资。还很感性地说:大自然并不在乎你们的国家立场,现实就是这样,如果不淘汰化石燃料,就没有1.5°C目标;不论你们如何回避这几个字眼,都改变不了现实。
“11.22”版案文:2500 亿美元被认为太低
11月22日下午3点,现场又一片骚动,新版案文“千呼万唤始出来”。进步不能说没有,被少数缔约方认为是个好的“进一步磋商基础”,但大多数缔约方,尤其是发展中国家,依然怒火中烧。
相比上一版,NCQG和减缓案文的篇幅都进行了削减,尤其是NCQG从10页缩减至5页,从内容上看,各方努力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争取减排雄心的国家和沙特率领的试图弱化相关表述的集团之间搭建桥梁。
具体数字终于出现了:呼吁所有公共资金和私人资金努力扩大发展中国家资金规模,到2035年至少达到每年1.3万亿美元 ;子目标是,到2035年,发达国家提供给发展中国家开展气候行动的资金达到每年2500亿美元, 包括公共资金、私人资金、双边和多边资金,甚至多边发展银行动员的资金,并邀请发展中国家通过南南合作等渠道贡献于这个子目标。
发展中国家当然不能接受。连尼古拉斯·斯特恩勋爵(Lord Nicholas Stern)等经济学家都在联合声明中呼吁:1.3万亿美元或许可以,但2500亿美元这个确实说不过去——按照评估,这个数字在2030年应该达到3000亿,到2035年达到3900亿。
关于全球盘点(Global Stocktake ,简称GST)成果实施的阿联酋对话, 新版案文依然是一个选项罗列版,几个关键表述有两个选项,一个弱一个强,弱的干脆要求“没有文字”, 即该段表述没有必要存在。这意味着,下一步需要出现一个“折中”段落。
粗粗一读,GST1 中能源转型的亮点内容,没能以重复原文的形式出现,即“转型远离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三倍、能效二倍等”,代之以引用段落,即上次COP28大会1号文件第28段出现。某一个选项里出现了2030年全球储能容量达到15亿千瓦的具体表述,这是东道国提出的目标,应该可以保留。
行文的纠结充满无奈。沙特和阿拉伯集团的一意孤行,连阿联酋都看不下去了,发文呼吁大家尊重COP28阿联酋共识。
场外活动
最近两天到了大家纷纷通过记者会发表联合声明为场内谈判助力,或者施压的阶段了。11月21日,见证了三个类似的会议。
首先是欧盟、英国、挪威、瑞士、加拿大、墨西哥、巴拿马联合主办了“国家自主贡献:与1.5°C吻合、与净零目标衔接”的记者会,其中包括巴拿马这样代表已经实现“碳中和”,以及不丹这样走向“负排放”的极少数国家。主席台应该挺惭愧的,除了英国,没有哪个缔约方已经提出了NDC2,力度就更无从谈起了。这也是记者提问的焦点,回答都是正在走程序。欧盟代表斩钉截铁表示了对11月21日案文的“不接受”立场。
其次是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共同体(Independent Alliance of Latin America and the Caribbean,简称AILAC)与非洲集团、最不发达国家集团的记者会, 同时邀请了COP30巴西主办城市的代表参加,由哥伦比亚干练的女环境部长主持。她的观点很具代表性:每年1.3万亿美元的量化目标很重要,保持减缓力度也很重要。我想哥伦比亚是有底气这样讲的,因为他们的减缓行动看上去不弱,至少表现得不弱。哥伦比亚刚刚主办了《生物多样性》缔约方大会COP16,积极参加了各种能源转型的倡议,一个不落,姿态是足够的。
第三个是由丹麦主持的记者会,欧盟、英国和哥伦比亚参加。2021年COP26上丹麦和哥斯达黎加联合发起的“超越油气联盟”(Beyond Oil and Gas Alliance,简称BOGA),这几个国家都加入了。丹麦部长的发言颇具代表性:有人说化石能源是“上帝的礼物”,我想说的是把它们好好地保存在地下才不愧为礼物(笔者引申:一把火烧了就是暴敛天物);有国家抵制COP28共识,不能接受,减缓不能被牺牲。
11月22日,巴西召开了临时记者会,由于无直播,具体内容不得而知,应该是让大家对COP30放心。这天举行的多场非政府组织吹风会都有巴西代表参加。大家的目光似乎都往前看了,这次谈不出实质内容也无所谓吧,毕竟主席国原本的目标就不高,而且斡旋能力有限,但巴西不一样。而且,当各国都提出新的NDC目标之后,谈资金需求似乎更加有的放矢。
花絮
德国外交部长连续两天召开记者会,感觉有点意外。11月21日,全场德文无翻译,只给了“国际记者”一个提问机会,记者用英文发问:德国的武器正在被以色列用来屠杀加沙妇女儿童,部长有什么看法?女部长沉吟几秒,用德语回答。
11月22日的德国记者会,依然德文进行但有英文翻译,有记者询问俄乌冲突中武器升级的原因,这次部长用英文作答,大意是:俄罗斯侵略乌克兰已经达到1000天,这场战争在欧洲蔓延,是欧洲的巨大灾难,这1000多天的事实告诉我们,维持和平的途径就是支持乌克兰。另外,部长也重申了减缓行动及其力度与资金支持的关系、新兴发展中国家也应该承担责任的立场。
笔者终于明白为什前几天欧盟首席谈判官沃普克·胡克斯特拉(Wopke Hoekstra)在记者会上呼吁与时俱进,用”21世纪的语言“讨论性别议题,感兴趣读者可参考文末文献。现在德国外交部长安娜莱娜·贝尔伯克(Annalena Baerbock),作为女性,同样对几个国家的相关立场予以驳斥。 最后,每年都有“对话”或者“会议”的新词。在11月21日举行的临时性全会被官方称为“Qurultay”。笔者查询资料得知,这是古代蒙古和突厥民族的一种军政议会,负责推举部落的可汗或其他长官。
去年阿联酋给出的新名词是“Majlis”,意为阿联酋传统的互相尊重对话形式;2017年,斐济在 COP23提出了“Talanoa”,一种太平洋岛屿文化下的包容对话; 2011年的COP17上,南非人还提出过“Indaba”,一种祖鲁文化传统的社区集体对话。以上都是集体议事的本地化名称,历史感满满,看来主席国在大会上弘扬民族文化责无旁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