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有银行贷款的支持下,许多中国国有企业都开始积极投身海外燃煤电厂的建设。换句话说,正是中国的企业和银行在持续推动全球煤炭使用扩张。尽管中国国家领导人曾经承诺要为发展中国家输送清洁能源和低碳基础设施,然而现在看来好像并非如此。
作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国,中国希望重新将自己打造成国际绿色能源标杆国家。在2015年9月中美两国发表的白宫联合声明中,习近平主席同意对海外高污染、高碳排放公共投资项目实行严格管控。在2016年联合国巴黎气候峰会上,中国表示将在2030年前实现温室气体排放达到峰值,并且逐步减少对煤炭的依赖。上述承诺得到了与会各方的广泛好评。此外,中国制造商同时还是全球廉价太阳能与风能设备组件的主要供应商。
然而,中国对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土耳其、巴尔干半岛,以及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地一系列拟建或在建燃煤电厂的支持,却让上述努力的效果大打折扣。这将极大地刺激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导致一些发展中国家未来几十年仍然被锁定于化石燃料能源系统中。
中外对话与中东欧银行监测网络最新收集的数据显示,2015年以来有不少中国燃煤电厂项目宣布达成协议并已进入开发阶段。中东欧银行监测网络公共财政政策官员王娃娃(音译)表示:“这些项目大多获得了中国政策性贷款的支持,设备提供商也都是中国几家最大的电厂设备制造商。”
目前中国银行与企业参与的燃煤电厂项目至少有79个,预计总装机容量至少5.2亿千瓦,甚至超过了美国2020年前预备关闭的燃煤装机。
作为“一带一路”战略规划的一部分,中国政府鼓励国有煤炭企业和混凝土、钢铁、水泥等能源密集型产业积极“走出去”,希望借此为中国企业打造全新机遇,为联通中欧甚至更大市场进行基础设施建设。
全新路径
中国国内总体经济形势趋缓,能源密集型工业发展遭遇重创,导致中国能源电力行业饱受产能过剩的影响,而这也是中国能源电力行业走向海外的一大动力。目前中国现有发电产能使用率创下自1978年以来的最低记录。绿色和平预计,目前中国任何时段都有超过半数的燃煤发电能力都处于闲置状态。
中国政府一直在努力削减燃煤发电和大气污染物排放,然而省级地方政府的短视政策,以及煤炭价格下滑和政府固定电价的反常刺激却依旧催生了不少新建电厂项目。
此外,中国五大发电集团之一的华能集团在其五年计划中透露,希望在2020年前实现海外项目利润大幅度提升。华能集团的燃煤项目将主要集中在南亚、东南亚、俄罗斯和东欧地区,水电项目集中在南亚、非洲和欧洲地区,而风能与太阳能项目则将植根欧洲与拉丁美洲地区。华能集团的战略方案指出,战争、恐怖袭击以及腐败问题都将影响其海外项目进展,但对环境风险问题却只字未提。
这一切都让我们觉得中国可能会就此走上发达国家的老路——随着自身在全球价值链中地位的提升,简单地将碳排放输送到国外,这将给本就脆弱的国际减排进程造成威胁。
但也有业内人士指出,中国的燃煤发电项目采用的是相对节能的技术,会给项目所在国带来可观的环境益处,而这些高效措施可能是他们原本无法负担的。但是从即将投建的项目数量来看,其排放将抵消“超临界”燃煤发电技术所带来的任何减排收益。而且,虽然中国针对国内电厂新出台了严格的环境监控标准,不过这些标准并不适用于海外项目。
2015年前9个月,全球煤炭使用量同比下降4.6%。为了防止未来受制于碳密集型资源使用模式,后续行动仍旧刻不容缓。据普林斯顿环境研究所学者菲利普·阿曼预计[报告草案],全球新增电力供应中有至少1/3来自燃煤发电(11.61/31.65亿千瓦),而这其中又有近9成来自快速发展的亚洲经济体国家。
由于世界银行和许多发达国家相继退出煤炭项目投资,中国企业这才得到了“大施拳脚”的机会。2013年,世界银行对煤炭项目投资做出了严格限制。而去年,包括日本与韩国在内的多个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 国家也承诺,除个别极端贫困的国家之外,将停止为海外燃煤发电项目提供公共融资。
美国旧金山气候政策行动组织早前的一份研究发现,2010至2014年间中国累计海外燃煤电厂投资总额高达380亿美元,宣布拟建的项目投资达到720亿美元(尽管并非所有这些项目都已敲定)。
亚洲变身全球热点
中国在亚洲的碳足迹覆盖面非常广。阿曼早前与他人联合撰写的一篇文章显示,2015年中国在其他亚洲国家建设的电厂中,燃煤发电总量比例高达68%,而且这个数字未来应该还会继续上升。与此相反,在没有获得中方支持的国家,其燃煤电厂只占新增发电容量的32%。文章指出,中国在南半球支持建设的绝大多数电厂项目都是以燃煤为主的。
自2000年起,中国已经取代日本成为全球领先的煤炭设备出口商,通过为能源匮乏的国家提供折扣价格,将自身在全球燃煤发电出口市场上的份额从0提升到了37%(8500万千瓦)。实际数字可能还要高得多,因为数据缺失部分所涉及的出口应该基本上都来自中国。
印度计划在2031年前将燃煤发电量增加一倍,而中国则是印度最大的设备提供商。印度现有私人电力项目中,有60%的设备都由中国企业提供。而至少有19个印度电力项目中都可以看到中国企业的身影,这其中规模最大的是古吉拉特邦的400万千瓦大型电站项目,该项目由华能集团建设,并得到了中国工商银行的资金支持。
丝绸之路上的煤炭走向
从历史上来看,煤炭电力资金主要是流向印度、印度尼西亚和越南三个国家,但是如今中国资金的目的地更加多样化,有总价数百万美元的项目计划落驻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柬埔寨和哈萨克斯坦。沿着“一带一路”走廊继续前行,土耳其和巴尔干地区也成为了煤炭投资的热点地区。而且,这些地区的当地企业也表现得非常活跃。这些国家并不受欧盟严格的环境法规以及国际资金限制的约束。
这些获得资金与设备的国家往往环境法规监管薄弱,腐败盛行。仅仅在巴基斯坦,中国就通过中巴经济走廊项目建设了至少780万千瓦的火力发电设施。塔尔沙漠褐煤煤田是目前全球几大尚未开采的煤田之一,而上述项目开发就包括这个煤田的开采。然而,这个项目同样也遭遇了当地民众的街头抗议,并被诉至法庭。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一名7岁女孩起诉当地政府的案件。这名小女孩诉称,这个煤田开采项目损害了她这一代居民的健康生存权。她在起诉书中表示,这个项目无视风能和太阳能的巨大发展潜力,将使巴基斯坦的碳排放量大幅上升。
由于萨希瓦尔燃煤电厂属于中巴经济走廊项目(China Pakistan Economic Corridor,简称CPEC)下的优先发展项目,有关方面完全无视旁遮普邦高等法院从环境角度出发做出的反对该电厂建设的判决。巴基斯坦不仅能源电力严重匮乏,国家总体经济状况也不明朗。以萨希瓦尔项目为例,为将进口煤炭从港口城市卡拉奇运送过来,需要先建设一条全长1000公里、总价数十亿美元的铁路。请愿的当地民众表示,该项目带来的污染已经突破了该地区的国家空气质量污染上限。
透明度严重缺失
与其他同行相比,中国银行严重缺乏透明度。王娃娃(音)表示:“中国的政策性金融机构还没有采用信息公开和问责机制,因此无法保证受影响群体的合法权益。而且无论是中国海外能源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投资,还是由此带来的经济、社会和环境问题,都没有一个专门的监督机构,这就使得状况进一步恶化。”
中外对话和银行监测网络通过企业、银行年报以及现有商业数据中的信息整理出了这份地图。在多数情况下,金融数据是不对外发布的。
展望未来
目前中国尚未公布逐步减少海外煤炭投资的计划。
国际环保组织自然资源保护协会的气候、能源与环境高级顾问杨富强表示:“中美联合声明所涉及到的煤电厂发展问题,需要两国各自制定具体的措施加以落实。”
杨富强目前正与团队共同研究绿色发展指南,并准备向政府部门提交建议。
杨富强说:“目前我们正在仔细研究总结过去两年多来的经验教训,为下一步工作提供借鉴和改进。毕竟,“一带一路”是一个全球性的经济战略,没有具体可操作的措施作保障,投资者将会面临包括环境和气候变化在内的多重风险。我们需要制定因地制宜的解决方案,减少各种风险和阻力,推动当地社区的合作与发展。”
中国已经有越来越多的银行机构开始考虑绿色借贷模式,并且他们对绿色金融投资的兴趣也愈来愈浓厚。杨富强指出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绿色证券发行国,在快速推进绿色证券的发展进程,要关注在发展中国家的化石燃料行业的项目,要使环境污染最小化、保护公众身体健康、减少二氧化碳。同时中国要帮助发展中国家提交能效和清洁能源发展,逐步实现能源转型。中国在一带一路的发展中将发挥不可替代的绿色领导力。
艾米丽·法兰克林、周婕、罗宾·玛比亦参与了地图的资料收集与制作。
翻译:Estel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