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0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简称SDG)截止期限日益临近,各国的清洁能源竞赛和气候行动带动了能源转型矿产需求的加速增长。然而,锂、铜、钴和镍等矿物供应链所面临的压力,既带来了机遇,也蕴藏着风险。如果没有健全的环境和社会保护措施,这些转型矿产的开采或将破坏自然、导致社区被迫搬迁,并加剧全球不平等现象。
在这个关键的时刻,公共发展融资机构(development finance institutions, 简称DFI)和出口信贷机构正逐渐成为塑造此类资源开发模式的重要力量。他们的融资决策将决定绿色转型是秉承可持续和包容的原则,还是会加剧长期存在的不公。
波士顿大学全球发展政策中心(Boston University Global Development Policy Center)和秘鲁太平洋大学中国与亚太研究中心(Center for China and Asia-Pacific Studies,Universidad del Pacífico)最新发布了一篇报告,深入探讨了这些机构是如何参与能源转型矿产部门的,以及他们在加强环境、社会与治理(ESG),推动全球的公正转型过程中必须发挥的作用。
DFI和出口信贷机构是通过贷款、担保、保险等方式为发展与贸易提供助力的金融机构,既有国际金融公司(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orporation,简称IFC)这样的多边发展银行,也有中国进出口银行(China Export-Import Bank)这类出口信贷机构。我们的研究显示,这些公共金融机构都直接投资了能源转型矿产开采项目。
除了资金投入之外,DFI还时常提供技术和咨询方面的支持,帮助企业将ESG原则融入他们的日常经营当中。不过,我们发现,这些银行在提升能源转型矿产ESG表现方面的潜力,与他们的实际投入之间存在显著差距。
这次盘点结果与未来一年几个重要公共发展融资机构的决策进程直接相关。有五个进程将在2025年推进,它们决定着DFI和出口信贷机构将如何为转型矿产供应链的可持续、包容性发展提供长期支持。
1. 中国的绿色金融指引:关键绩效指标
中国是转型矿产融资领域最积极的参与者,这主要得益于其在全球贸易中占据的主导地位。我们对全球贸易的分析显示,2023年中国转型矿产进口量占全球总量的71.2%,其中约半数来自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长期以来,中国的金融机构一直在积极支持中国企业海外投资。
然而,与其他同类开发银行相比,中国DFI的环境和社会风险管理框架相对还不够完善。中国金融部门正在推进的绿色金融改革将为订立中国企业海外活动的绩效标准奠定基础。其中尤其重要的一步就是将于今年发布的中国绿色金融指引(Green Finance Guidelines)。这些指标应注重提高透明度和加强问责制,保障DFI和出口信贷机构的投资符合国际可持续标准。
2. 美国国际开发融资公司重获授权
近来,诸如美国国际发展融资公司(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Finance Corporation,简称DFC)等其他国家的DFI也在能源转型矿产领域逐渐活跃起来。作为由美国国会设立、目标明确的美国政府机构,DFC需要定期重新获得授权,而2025年的授权正是一次加强其环境和社会风险管理承诺的契机。
自在特朗普第一任期内成立以来,DFC就一直遵循国际金融公司的环境与社会可持续性绩效标准(IFC Performance Standards on Environmental and Social Sustainability)。该标准要求贷款人至少要进行一定程度的环境和社会风险管理。除了确保强有力的独立监督以及申诉和问责机制的支持之外,坚守这些承诺也至关重要。考虑到能源转型矿产已被DFC认定为关键重点领域,政策制定者和利益相关方必须要求其在重新获得授权的过程中继续遵守这些可持续准则。
3. 国际金融公司绩效标准:坚持循证决策
拥有完善的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政策的DFI必须顶住压力,不要为了加快未来项目的进度而削弱标准。国际金融公司的《环境和社会可持续性绩效标准》(IFC Performance Standards)是包括DFC在内的很多DFI开展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不过,尽管IFC的独立评估办公室(Independent Evaluation Office)尚未对其有效性进行充分评估,该标准将于今年接受审核。这让人不禁担心,该标准有可能迫于外部压力而被削弱。为了保持其可信度,它的任何修订都必须以确凿的证据为基础,证明其能切实有效地提高环境和社会绩效。严谨、独立的审核程序对于确保这套全球标准的权威性至关重要。
4. 利用世界银行演进路线图加强政策性贷款
多边开发银行(尤其是世界银行)在与东道国政府直接合作的过程中,一直积极地为矿业治理提供政策和制度方面的支持。对于低收入国家来说,这可能带来变革性的影响,但接受支持的国家中,能源转型矿产行业蓬勃发展的国家却寥寥无几。我们的研究发现,2014-2023年,巴西、智利、秘鲁等国能源转型矿产出口占比最高,而布基纳法索、尼日尔和莫桑比克则是获得多边开发银行政策支持比重最大的国家。然而,出口占比和政策支持比重两项均高的国家却没有一个。
世界银行演进路线图(Evolution Roadmap)于2022年启动,旨在对世界银行的使命、运营模式和资源进行全面评估和更新。围绕该路线图展开的讨论是一个将优惠性政策融资拓展至中等收入国家的契机。此类融资支持可以为矿产出口国家的环境部门赋能,从而将可持续性和包容性措施融入到国家的政策框架之中。这些措施如果能与世界银行的《国家气候与发展报告》(Country Climate and Development Reports,简称CCDR)以及20国集团的公正能源转型合作伙伴计划(Just Energy Transition Partnerships,简称JETP)等国家平台协同发力,将有助于推动更加公平、公正的转型。
不过,我们的分析显示,当前的CCDR很少对转型矿产领域涉及的环境和社会风险做出回应:在世界银行的54份CCDR中,将这些矿产视为机遇的有22份,其中有18份强调了与之相关的环境和社会风险,而只有9份提到了应对此类风险的具体策略。
5. 提高能源转型矿产供应链的可追溯性
建立可执行的追溯机制对于提高转型矿产供应链的透明度、减少环境损害以及保障公平的劳工待遇至关重要。 没有追溯机制,就不可能将环境和社会标准全面应用于乙方。建立可追溯机制是一个紧迫的问题,特别是哥伦比亚在2024年联合国COP16生物多样性峰会上提出了一项开创性的矿产可追溯倡议,该倡议将在今年11月巴西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大会COP30上提交表决,要推动这类倡议就需要有强大的多边支持。
关键之年
未来一年,DFI和出口信贷机构参与能源转型矿产供应链将面临几个关键的决策节点。从中国的绿色金融指引,到IFC绩效标准的审查,接下来几个月内做出的选择将对未来数年的可持续发展工作产生深远影响。加强绿色能源技术领域全产业链的可持续政策承诺,必须始终是全球发展金融讨论的首要议题。DFI的政策制定者们应抓住这些机会,推动更加可持续的能源转型矿产金融实践。
翻译:子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