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总理李克强日前要求开展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规划方案的比较和选择论证,引发外界关于西线工程提速的猜测。
自1952年南水北调构想首次提出,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即开始了西线工程的研究勘查,但因为工程争议巨大,始终停留在理论方案阶段,至今未有实际推进。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被重新提起的背后,是持续加大的国民经济下行压力。西线工程一旦开工,或将拉动经济,成为未来几年中国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
然而,相比起已经通水的东线、中线工程,西线工程之所以被搁置多年,自有其经济、社会、环境等各种原因。对于是否要开发西线工程、如何开发西线工程,学界和社会至今仍有不同方案、多个声音。
西线工程的种种设想
南水北调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投资额最大、涉及面最广的战略性工程,工程涉及几十万人的移民、极大规模的工程技术工作,并且会根本性改变长江、黄河这两大河流系统的水文和生态功能。
工程分东、中、西三条线路,分别从长江的下、中、上游调水。其中东线和中线工程已经实施,西线工程却始终处于可行性论证阶段。
从提出到现在,西线工程的调水设想层出不穷,基本可分为官方提出的“小西线”方案和民间提出的多个“大西线”方案。
“小西线”方案在2001由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提出,调水区仅限于长江上游,设想由四川省内长江上游支流雅砻江、大渡河等水系调水,沿途建起大坝以提高水位形成水位高差,并开凿隧洞让水以自流的方式通过,将水调至黄河上游青、甘、宁、蒙、陕、晋等地,最终实现调水170亿立方米的目标,预计基本上能够缓解黄河上中游地区2050年左右的缺水。
与“小西线”相比,“大西线”的设想更为大胆,它包括了“朔天运河”、“藏水入疆”等多个不同方案。这些方案要求调水区域不仅限于长江上游,更要将雅鲁藏布江、怒江、澜沧江等国际河流纳入调水体系,为中国北方带来更多水资源。
“朔天运河”方案由民间人士郭开及其团队在上世纪末提出,设想引雅鲁藏布江水入黄河总量为2006亿立方米,相当于近4条黄河的年径流量。2017年年底,“红旗河方案”又隔空出世,其本质为“藏水入疆”,这个方案同样由非专业人士提出。该方案设想的调水路程全长6188公里,只稍逊于世界第三长河长江,预计年调水量600亿立方米,同样高于黄河年径流量。
“小西线”还是“大西线”?
李克强总理的最新指示,或将加速从去年以来就已开展的西线工程方案比选论证工作。
2018年8月,黄河水利委员会公布了西线工程规划方案比选论证中标结果,显示将由一家科研机构和一家咨询公司对西线工程进行多项评估论证,内容包括黄河流域的水资源供需形势和节水潜力、对“小西线”方案的深化研究和对民间提出的“大西线”方案进行初步分析与评价。
西线工程总体位于海拔三四千米以上的高原山区,地形条件复杂、少数民族众多、地质活动活跃、生态环境脆弱、工程的建设与维护成本极高。与“小西线”方案相比,“大西线”由于涉及到国际河流、更广的调水区域和更大的工程规模,必然涉及到更为复杂的利益和问题。
现有信息显示,官方的“小西线”方案将会得到重点评估,民间的“大西线”设想虽已进入比选论证的视野,但仍处于初步研判阶段。
无论是“小西线”还是“大西线”,不同专家对这些方案也持不同意见。
与相对较为保守的官方“小西线”方案相比,“大西线”方案受到的反对声更多,甚至被称为臆想。早在2000年,中国工程院院士钱正英、张光斗就在向国务院的汇报中指出,各种“大西线”方案在可以预见的将来,没有现实的技术可行性,也没有现实必要性。
前水利部部长汪恕诚2006年在香港大学发表演讲时,直接称“朔天运河”方案“不需要、不可行、不科学”。他认为,以黄河现有流量,汛期也会出现灾害;若引进2000亿立方米水,黄河现有堤坝、水电站和沿河两岸城市都将受巨大影响。此外,从引水成本、生态环境来看,该方案也不可行。
但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副秘书长张博庭赞同“大西线”,认为调取雅鲁藏布江、怒江、澜沧江的水更有利于解决中国的水资源短缺。他提到,目前中国完全没有利用位于国内的国际河段,应按照这些河流在中国境内的流域面积比例来使用这部分水资源:“雅鲁藏布江在中国境内平均年径流量达一千多亿立方米,但水资源还没有开发;黄河年径流量才五百多亿立方米,却养育了半个中国,应该从国际河流调水。”他反而认为“小西线”目前“基本上行不通”,因为沿长江的水电站(包括三峡水电站)都会受调水影响,因而反对力量较大。“水调走了,就相当于把钱给拿走了”,他说。
对于张博庭的观点,四川省地矿局区域地质调查队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范晓并不赞同:“并不只有调水才是利用水。水在流动过程中维持着流域生态,也是一种重要功用。目前,澜沧江上游大坝的建造已经对下游的湄公河流域造成了影响。”
根本之道
在“小西线”还是“大西线”争议之上,是关于如何平衡水资源利用与生态保护的根本问题。
2006年起,独立地质学家杨勇发起的民间考察队连续五年完成了对西线调水源区、工程规划区和受水区的独立考察研究,认为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涉及的环境、水系、气候等七个制约性问题仍没有充分解决,其中水源区调水会破坏长江源区的自然平衡,受水区受水也会影响黄河的凌汛期。
13年后,杨勇依然觉得西线工程“没有必要”。他认为,西北地区因气候变化而“暖湿化”的现象应该受到持续关注。同时,人口东移的趋势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会缓解水资源紧张的局面;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用水效率的提高也会减少水资源消耗。他提出,解决水的问题不光是要靠工程思维,更要考虑气候的改变、人口的流动、社会的变迁、生态的变化和科技的发展。
范晓虽对西北“暖湿化”这个说法仍有质疑,但与杨勇所持观点相近。他认为,西线工程解决不了北方的缺水问题。范晓指出,要解决缺水问题,还得先节水再考虑调水: “如果真的做好节水措施,我们还要调多少水?还有没有必要调水?”
范晓直言:“简单的(调水)框架谁都能提出,” 但在做规划时应考虑到地质灾害、工程成本、社会矛盾等方方面面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