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规模的人类迁徙也许会是未来几十年地球上的一道奇观。原因很简单,这些人的家乡已经没有足够的水来支撑他们生存所需的工农业生产。
就在不久前,中外对话对中国宁夏自治区西海固的水源困境进行了相关报道,而这只不过是越来越多值得警惕的案例之一。
而对于北京或圣保罗这类不可能搬迁的超大人类聚落而言,解决水资源短缺的方式只有两种,要么引入更多的水(比如“南水北调”工程),要么从根本上改变现有水资源的利用方式。那么如何改变?改变的成本又有多高呢?
目前,全球有超过一半的城市和超过四分之三的灌溉农田经常性地面临水资源短缺问题。而在遭遇上述难题的地区中,灌溉农业消耗了超过90%的水资源。所以显然,农业应该成为水资源分配和利用方式改革的首要目标,而目前已经有了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有效方法。
通常来讲,应用和推广这些现有的管理水资源短缺问题工具给人类、经济和环境带来的益处远远高于其预算支出,无论在国家还是地方层面均是如此。
中国已经通过技术手段(比如聚乙烯土壤覆盖膜、衬砌灌溉渠道和种植抗旱作物)、经济手段(比如推广使用水表从而对用水进行计价)和监管手段(比如从法律上规范水权、允许水权交易)等措施在不同程度上来应对水资源短缺。其中大部分措施所带来的收益都远远高于相关成本。
目前,水资源分配和使用低效问题如此严重,很多情况下哪怕是相对较小的变革都能省下大量水和财政资源。
2030水资源集团在大约十年前指出,几乎所有填补印度2030年前水资源供需缺口的低成本方案都依赖农业生产效率和生产力的提高,其中包括推广免耕农业、减少过度灌溉、使用水稻强化栽培模式、优化肥料使用以及改善排水系统等。
虽然这些措施在技术上远远领先于印度现有的灌溉农业生产方式,但在水资源管理方面却乏善可陈。
要想避免水资源短缺造成的昂贵而痛苦的大规模移民,国家和地方水资源管理部门和机关必须从需求侧入手对用水加以干预,并制订相应的财政和落实计划。如果政府无所作为,那么即使人们选择留在家乡,经济失衡和环境退化也几乎不可避免。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关键点就在于,能否对水资源的价值和不作为的真实代价有更好的理解和沟通。
决策者们必须立即做出行动:前路漫漫,政治与落实层面的挑战或许看起来难以逾越。但有一点我们必须清楚,河流和地下水若是枯竭,那么人类的经济、社会和环境前景也将随之消失。
翻译:Estel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