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产业全球化带来了经济繁荣,然而这个动荡的行业仍然常常被与森林砍伐和生物多样性丧失联系在一起。尽管如此,这种“神奇作物”也拥有着一部被作为蛋白质的来源被人类直接摄取——而且常常是就地生产和消费——的历史。
中国的普洱茶全球闻名,并且已经成为其原产地云南省的地理标志产品。相比之下,大豆的来源却远不如茶叶那样广为人知,也缺少后者享有的美誉。
大豆要想像茶叶那样打出自己的名气,面临的一部分挑战是国产大豆和进口大豆之间的区别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尽管它们在国内有着截然不同的用途。
大豆作为营养食品的历史
数千年前,中国东北地区就开始驯化种植大豆。如今,中国大部分的大豆仍然产自东北边陲的黑龙江。那里有着令人引以为傲的肥沃的黑土地,生产使用非转基因种子,能够生产出安全、健康和可持续的大豆。
与茶叶一样,中国的大豆也传入了世界各地。如今,地球上几乎每个角落都有人在种植大豆。作为目前全球最大的大豆出口国,巴西大约是在上世纪30年代首次从中国东北地区(即当时的伪满洲国)得到了第一批大豆种子。
85%
动物饲料占到中国大豆消费的85%左右
此外,中国还发明了不少将大豆制成各类豆制品的方法,而且这些方法也被推广到了东亚以外的地区。上世纪初,教育家、中国国民党元老李石曾在法国申请了豆腐制作的专利,整个流程与制作奶酪和酸奶类似。之后,他还在巴黎开了一家豆腐厂,并希望以此为雏形,推动产业的发展,从而帮助解决中国的饮食需求。当时,不少中国留学生都得到了这家豆腐厂的帮助,其中一些后来成长为杰出的革命家。
1917年,华裔医生金韵梅(Yamei Kin)受美国农业部委派,前往其祖国中国研究如何将大豆作为蛋白质来源,并将其开发为一战时美国士兵的食物。当时,金韵梅已经是一位著名的营养学者了,她告诉民众大豆是一种健康且“对自然资源消耗较少的肉类替代品”。
1978年,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大豆的故事也揭开了新的篇章。随着中国人的饮食结构向蛋白质含量更高的肉、禽、奶转变,作为这一转变的关键,动物饲料行业也获得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大豆可以作为动物饲料中的蛋白质来源,因此市场需求量呈指数增长。
如今,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大豆进口国和消费国,动物饲料占到其大豆消费的85%左右,进口大豆主要来自巴西、美国和阿根廷。但尽管如此,中国依然是全球第四大大豆生产国,主要生产的是供人直接食用的非转基因大豆。
目前,世界主要关注的是中国大豆进口的影响,而忽视其国内的大豆生产。然而,这两方面其实是相互联系的。中国的“十四五”规划注重的是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强调人民福祉和环境保护相协调。随着食品安全与质量保证逐渐成为中国的商业标准和消费者最基本的要求,环境可持续性与“绿色”将成为政府和企业在推动大豆等软性商品消费的下一个目标。这无论对中国国产食用大豆,还是进口饲料用大豆都将产生巨大影响。
国内大豆生产的绿色化
2017年前,中国东北地区的大豆种植面积一直在稳步下滑,因为种植玉米的价格和补贴更高。与此同时,相比于巴西和美国,东北的大豆产量也更低。
中国大豆的可持续生产面临的挑战根本上在于它的经济可行性。不过,黑龙江生产的大豆已经可以被认为是“绿色”和无森林砍伐风险的大豆。那里的大豆一直被用来制造豆腐、豆浆、酱油等各类豆制品,这些都是中国百姓的日常消费品,就好像欧洲人吃的牛奶和奶酪一样。
中国根据国内消费者的偏好和认知,对供人直接食用的产品实施严格的无转基因政策,黑龙江就是这样一个非转基因大豆种植区。该省还要求同时压榨本土和进口大豆的企业确保在压榨过程中将非转基因大豆与转基因大豆分开处理。
中国将继续依靠进口大豆,但会要求确保产品的高质量和可持续性。
这也推动该行业建立了自己的溯源系统。这套非转基因大豆保障系统为构建绿色大豆产业奠定了基础。大型大豆种植、加工和贸易企业九三集团就在2018年推出了这样的绿色溯源系统。今年,九三集团依照中国有机和绿色认证标准对这一系统进行了升级,希望为消费者提供健康和质量保证。不过有关这一倡议的具体细节仍不甚明了,披露有限。
在政府的鼓励下,中国企业开始越来越多地采用国际标准,将其作为保证质量、安全和绿色环保的重要基准。这也使企业能够以更高的价格出售产品。中国领先的大豆油品牌,特别是原材料采自东北的品牌,已经在绿色、健康和安全的大豆产品方面建立了良好的市场声誉。
2014年,中储粮北方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率先在旗下2.4万公顷大豆产区实施负责任大豆圆桌会议(Round Table for Responsible Soy,RTRS)认证标准。在中国大豆产业协会与荷兰禾众基金会(Solidaridad Network)的支持下,中粮储北方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成为了首个承担这一社会责任的中国企业,尽管当时市场对负责任生产大豆的市场需求规模并不大。
负责任大豆圆桌会议的认证确保了环境和社会责任得到履行,包括零森林砍伐和零土地用途转换。对中储粮来说,最直接的好处是,可以通过遵守“良好农业规范”来减少化肥和化学品使用量,提升大豆管理和作物轮作水平,并优化整个生产管理系统,从而增加了获得更高产量的可能性。这项举措吸引了不少周边农户加入中储粮的负责任大豆圆桌会议认证培训。此外,中储粮还向欧洲买家销售负责任大豆圆桌会议认证的信用积分,并向中国龙头豆制品企业出售大豆。
在中储粮北方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和负责任大豆圆桌会议的共同努力之下,黑龙江大豆已经建立了良好的市场声誉。双方的合作也成为全球大豆生产者的榜样。现在,经过负责任大豆圆桌会议认证的大豆已经在中国收获了不少企业和利益攸关方的关注。黑龙江大豆不仅受到国内企业追捧,还远销到欧洲、日本和韩国,即便总量还不大。国内外需求的增加,是因为人们对植物蛋白消费需求的增长。
植物蛋白推动国产大豆需求增长
虽然长期以来,大豆一直驱动着并隐身于全球快速增长的动物蛋白消费,但其作为植物蛋白直接来源的一面似乎正重新受到人们的重视。在中国也是如此,中国人,特别是年轻一代,其中不少人正出于自身健康、动物保护、以及环境等原因而减少肉类摄入。
跨国肉制品公司、中国初创企业和投资者,都对中国蓬勃发展的植物基食品行业持乐观态度。2020年6月,嘉吉公司推出了植物基品牌“植启”(PlantEver),并通过中国的肯德基门店和电商平台出售植物肉产品“植培黄金鸡块”。“植启”品牌的包装上印着“保护环境,减少动物伤害”的口号。不出所料,中国这些植物基品牌的主要蛋白质成分都来自东北地区生产的大豆。目前,植物基产品的价格与肉类产品不相上下,有时甚至更高。
虽然这一趋势不太可能大幅减少中国的整体肉类消费,但是随着消费者偏好发生改变,植物基食品行业正在迎来增长。除行业的环境效益外,品牌和企业的区域性采购偏好也为中国国产优质大豆创造了全新的市场机遇。
考虑到消费偏好以及他们对环境问题的担忧,欧美消费者对使用非转基因和零森林砍伐大豆制作的植物蛋白的需求也在逐渐增长。欧美政府也有着类似的担忧。欧洲正在通过区域性采购等方式来满足这些要求,并且往往愿意为此支付更高的价格。
因此,正如普洱茶高品质的声誉让消费者愿意支付更高的价格一样。如今,黑龙江大豆也有机会在包括豆腐在内的植物蛋白领域塑造类似的品牌形象。这需要采取透明的溯源行动,并通过建立品牌认知和使用生态标签来展示其高质量和可持续性,从而形成明显的市场差异。
环境可持续将成为中国大豆进口新趋势
大豆的另一个身份是在全世界交易的大宗商品。目前,中国仍然需要依靠进口大豆来满足不断增加的饲料需求。畜牧业,特别是驱动着进口大豆需求的猪、家禽和水产养殖行业,也在努力打造自己的绿色供应链。
中国将继续依靠进口大豆,但会要求确保产品的高质量和可持续性。政府和金融机构正在意识到,森林砍伐和栖息地流失已经成为大豆行业面临的最大风险。去年,中粮集团旗下采购投资平台中粮国际承诺,将在2023年实现巴西直采大豆的完全可追溯。2017年,中国肉类协会与世界自然基金会(WWF)携手60多家会员企业发布了《中国肉类可持续发展宣言》,呼吁各方共同促进可持续肉类生产、贸易和消费。
近日,禽类企业圣农集团宣布,将携手协助企业披露环境影响信息的非营利组织CDP,争取实现大豆供应链“零毁林”,并将制订相关计划以帮助实现这一目标。随着中国对可持续大豆的需求开始增长,世界其他地区准备好满足中国的需求了吗?
黑龙江生产的大豆正在脱颖而出,吸引越来越多的买家。
随着中国日益重视可持续性,作为排在巴西之后的全球第二大大豆生产国——美国的行业代表,美国大豆协会一直努力在中国推广其绿色生产计划,即《大豆可持续发展保障协议》(Soy Sustainability Assurance Protocol,SSAP)。 该协议不仅保障包括生物多样性保护、零森林砍伐在内的社会和环境责任,还确保有良好的劳动条件。该项目免费为中国买家提供SSAP核验证书。
2020年,江苏省溧阳市陈强特种水产养殖有限公司成为首家获得SSAP认证的黄颡鱼养殖场。该公司只使用用SSAP认证大豆制成的饲料。这为在中国依照可持续标准生产和销售的供应链企业树立了良好的榜样。与此同时,中国大豆买家也得以选购确保“零毁林”的美国大豆。
世人或许会继续把大豆只看作一种“大宗商品”。不过,作为大豆发源地和有着悠久种植历史的黑龙江,那里生产的大豆正在脱颖而出,吸引越来越多的买家。大豆行业仍在继续快速发展,其作为动物饲料和人类营养食品的双重身份依旧存在。这两方面的故事都说明,人类福祉和环境保护得到了更多的重视,从而推动中国实现碳中和与生态文明目标。
中国国内的发展趋势无疑会产生世界性的影响,为全球大豆生产者创造更多全新的增值机会。在复杂和碎片化的全球大豆供应链中,如果能够通过产地区分产品来源、确保产品安全绿色,那么大豆生产国就能赢得市场优势。提供有效的市场机制,如使用国际标准和生态标签,将带来附加值,并帮助生产者与中国等主要市场之间建立联系。
本文英文版首发于中拉对话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