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许诺给予发展中国家近30亿美元的经济援助,用于削减温室气体排放,应对气候变化。这也是北京方面首次做出承诺,帮助易受灾的国家解决气候变暖带来的影响。
近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与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华盛顿发表联合声明,承诺中美两国将进一步合作,为保证在今年年底的巴黎气候峰会上达成实质性气候协议而努力。
此次共识基于去年11月两国达成的一份声明,即中方承诺将在2030年或2030年之前达到二氧化碳排放量峰值,而美国承诺在2025年使本国温室气体排放量比2005年水平下降26%到28%。
美国与中国地方政府在本月早些时候就温室气体排放峰值、共享低碳科技和排放量核算方法达成的承诺也为今天的这份声明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周五达成的共同声明中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措施:
提高合作的透明度,以保证碳削减措施(包括报告和复审方式)落实过程中建立起足够的信任和信心。白宫方面的一份字幕新闻显示,中美两国已经就这一困扰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棘手问题取得了“新的进展”。
一份能大大提升人们长期削减碳排放意愿的协议至关重要,同时推动本世纪世界经济向低碳化转型。
中国确认将在2017年出台国家排放交易体系,涉及发电、钢铁、水泥以及其他主要工业领域。同时,中国还将落实“绿色调度”机制,在电力生产过程中使用更多的低碳资源。
上述措施无疑是对新近敲定的美国《清洁电力计划》的有力补充。根据《清洁电力计划》,2030年美国电力领域的排放量将削减32%。
中美两国都在制定新的重型车辆能效标准,预计该标准最终版本将在2016年公布,并于2019年开始执行。此外,两国还达成共识,将加大力度削减高污染的氢氟碳化物(HFCs)。
气候对话分析人士对联合声明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其彰显了中美两国应对气候问题的主动性,同时提醒其他主要排放国也应该行动起来。
E3G气候顾问莉兹·加拉格尔(Liz Gallagher)表示:“要想在巴黎峰会取得实质的成就,仅靠中美两国是不够的。其他国家不应退守一边,认为两个大国(中国和美国)的合作协议就能把我们带上气候安全的轨道上去。为激发出更大的行动决心,欧洲和其他易受气候变化威胁的国家的声音和行动不可或缺。”
中国承诺的气候援助与美国去年许诺的资金规模基本相当。考虑到中国在七十七国集团和金砖四国谈判联盟中的影响力,此番举动必将对联合国气候对话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
积极的信号
绿色和平气候专家李硕表示:“中国这次的资金援助要比以往都慷慨的多。31亿美元的金额甚至超过了美国对‘绿色气候资金’的援助总量,而后者却至今尚未在美国国会获得通过。”
李硕认为,周五的这项联合声明对于中国意义非凡。因为这将帮助中国‘严格遏制公共投资流向国内外高污染、高碳排放项目’。
他对中外对话表示:“这无疑发出了一个强有力的信号——中国已经准备好帮助自己和整个世界实现从传统化石燃料向可再生能源结构的转变。”
美方的气候援助计划一直在国会讨论中搁置不前,此番中方的明确表态或许将对美方起到一定的刺激推动作用。塞拉俱乐部国际气候项目高级律师史蒂文·赫兹(Steve Herz)认为,如果美国不能履行其气候资金援助承诺,“这将会对美国的国家信誉产生不可挽回的损失。”
赫兹认为,中国此番援助承诺同样给其他发展中国家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这不仅仅是一个明确的承诺,也构建了一种新的秩序,创造了一份新的期许。”赫兹说,“有条件的发展中国家也可以帮助贫困国家削减碳排放,逐步适应气候变化带来的各种负面影响。”
重新规划
气候分析组织(Climate Analytics)负责人比尔·黑尔(Bill Hare)认为,中国最新做出的援助承诺是“革命性的”。
他认为,从全球角度来看,“原有的气候金融援助结构是单一的,只有发达国家援助发展中国家,富裕国家帮助贫困国家。而如今这一结构将变得更加多元化,更富于变化潜力。”
无论是在今年6月提交联合国的国家自主贡献预案中,还是在去年12月利马气候对话上提出的“南南气候基金”计划中,中国政府已经表达出了资助低碳能源和结构升级的意愿。
不管怎样,遭受气候变化影响的这些国家都希望世界几大温室气体排放国详细解释一下气候援助资金的筹集和支付方式,同时也希望提升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对话上允诺的2020年之前每年1000亿美元的援助规模。
排放交易
联合声明中其他的一些条款,中国政府此前都曾提过,然而经过此次习近平主席的重申,这些条款引起了人们更多的关注。
汤森路透碳点公司(Thomson Reuters Point Carbon)分析师柴洪亮(音译Hongliang Chai)认为,中国的国家自主贡献预案已经对碳排放交易问题进行了阐述,不过在被写入中美联合声明后引发了更多的关注。
“中国的配额交易体系第一次与习近平主席联系在了一起。”
柴洪亮(音译Chai)表示,中方还在此番联合声明提到了绿色调度机制,这表明中国将会为风能和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的发展扫除更多的障碍。
翻译:Estel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