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9月22日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发表讲话,提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碳排放峰值,并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这一最新承诺代表中国在展现气候雄心方面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就在上周,欧盟在中欧领导人视频峰会上向中国提议设立碳中和目标。而欧盟委员会主席乌尔苏拉·冯德莱恩也在9月16日的欧盟年度国情咨文中提出要进一步提升欧盟的2030年气候目标。
在《巴黎协定》框架下,所有国家都应在格拉斯哥气候大会(COP26)提出更高的自主国家贡献(NDC)目标。但由于新冠疫情影响,COP26已延期至2021年举办。随着中国和欧盟两大经济体分别提出最新目标,超过三分之一的全球碳排放将受到更严格的气候承诺约束。
碳中和是指通过完全停止排放或用某种形式的碳移除抵消排放来实现二氧化碳的“净零排放”。碳中和概念不同于气候中和(climate neutrality)概念,因为它不考虑其他种类的温室气体。
根据气候行动追踪组织(Climate Action Tracker)的分析,如果中国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那么全球变暖将比预期降低0.2至0.3摄氏度左右。该组织的工作是衡量各国政府的气候变化承诺是否符合《巴黎协定》的目标。
中外对话邀请国内外专家分享他们对中国最新气候承诺的点评,请他们分析这些新的目标将如何影响世界实现《巴黎协定》温控目标的路径以及中国国内低碳转型的走向。
解振华
生态环境部气候变化事务特别顾问、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
目前中国提出的2060年之前碳中和的目标,远远超出了《巴黎协定》下2℃温升控制目标下全球2065-2070年左右实现碳中和的要求,这将可能使全球实现碳中和的时间提前5-10年,此外也对全球气候治理起到关键性的推动作用。
在当前的国际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政治格局背景下,中国主动顺应全球绿色低碳发展潮流,提出有力度、有显示度的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向国际和国内社会释放了清晰、明确的政策信号,对外树立了负责任大国形象,彰显了大国责任和担当。
邹骥
能源基金会首席执行官兼中国区总裁
习近平主席提出的愿景,深刻体现了中国将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与自身现代化的目标高度融合。2020年,中国正式踏上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增加向包括气候安全在内的自然资本的投资、用低碳转型打造经济增长新动能,是加快可持续发展、让中国和世界人民享受中国现代化红利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在实现巴黎协定目标和建设全球治理中做出的卓越贡献。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实现2030前达峰、2060碳中和,当下最紧迫的是要在十四五规划中设立更有雄心的包含碳总量目标在内的气候目标、把煤炭在一次能源中的占比降至50%以下,加速能源结构转型;应尽快制定全国和地方的达峰行动方案,及经济、技术可行的中长期低碳发展路线图。
胡敏
绿色创新发展中心(iGDP)主任
中国宣布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为疫后实现全球绿色复苏注入新的活力,也是中国经济低碳转型的长期政策信号。这一表态在中欧峰会约一周后之后发布,体现了中欧领导人加强地区合作、共同携手应对气候变化的默契和决心。
近期我们可以预计中国国内会陆续将提前达峰的目标和方案落实到省、市,也有望看到不少地区探索提出碳中和的时间目标。事实上,中国实现2060碳中和并不容易,这需要突破性技术和大量的投资,需要非常强有力的措政策施配合。
张树伟
卓尔德环境研究中心主任
在需要提高巴黎协定雄心的关键时刻,中国提出了2060年碳中和的国家承诺,这在在很大程度上贡献于全球整体2度气候目标的实现,体现了中国的大国担当。我们相信,这毫无疑问将对全球气候行动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2060年实现碳中和,意味着2030年左右实现达峰后需要持续快速减排30年,这对于能源、交通、工业、建筑、农业无疑都具有很强的转型含义,对于新增投资以及存量高碳资产的退出发出了重要信号。要在未来40年实现完全脱碳,必须有清晰的政策路线图设计。我们期待具体的集体性政策工具的出台,比如碳定价(碳市场或者碳税)。同时需要强调,这一快速转型过程必须是公平的、可管理的,比如针对既有的燃煤电厂等长寿命资产。
乔安娜·刘易斯(Joanna Lewis)
乔治城大学科学技术与国际事务副教授兼主任
近年来,中国几乎实现甚至超额完成了所有的国内气候和能源目标,因此习近平主席在这样一个国际场合宣布的任何事情都不只是象征性的。中国的碳中和目标意义非同小可,哪怕仅仅只是提出这个概念就已不同寻常。宣布这一消息的时机可能是一个信号,表明中国预期如果民主党总统候选人乔·拜登在11月的美国大选中当选,会呼吁加大气候行动力度。中国可能是在美国提要求之前提前出牌,而同时又能安抚欧盟。一段时间以来,欧盟一直在中欧双边层面提议中国承诺这一目标。
乔娜·尼曼(Jonna Nyman)
谢菲尔德大学国际政治讲师
习近平主席宣布到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是中国减排承诺的一个受欢迎的迹象。对于希望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努力中找到建设性伙伴的国际社会来说,这也是一个积极的信号。
尽管如此,该声明在细节上仍不太明了。我期待看到碳中和承诺如何具体转化为政策和目标,并成为中国从新冠肺炎疫情中复苏和即将出台的、决定着2021-2025年关键发展目标的“十四五”规划的一部分。为了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中国需要明确的政策和目标,将重点从化石燃料(尤其是煤炭)转向可再生能源。迄今为止,中国的后疫情经济复苏更倾向化石燃料,而非清洁能源。如果中国是认真的话,这一新的声明将表明近期焦点的重大转变。
费楠茉(Barbara Finamore)
自然资源保护协会(NRDC)亚洲高级战略总监
中国宣布加大在《巴黎协定》中的承诺力度,并致力于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增加了美国所面临的国际压力,要求其恢复自身在气候变化方面的领导地位。对美国来说,在新的国家自主贡献(NDC)中制定雄心勃勃的2030年目标、不迟于2050年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的明确承诺,以及实现这些目标的强有力政策框架,都将至关重要。
此外,在中美关系日益紧张的时候,呼吁两国合作应对全球气候危机似乎不太可能,甚至不明智。但是,双方协调努力迎接这一前所未有的挑战,符合美中两国至关重要的国家利益。
夏竹丽(Judith Shapiro)
美利坚大学教授,与李逸飞合著新书《中国走向绿色》
中国新的气候承诺值得称赞。在国际社会似乎对这个问题束手无策之际,中国领导人显然清楚全球基础设施和中国自身福祉所面临的风险。极端天气事件、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也威胁着中国国内安全。减少碳排放的承诺将有助于中国实现双赢,并有助于减少威胁公众健康的空气污染。
即便如此,中国在落实生态文明承诺和其他绿色行动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不被其它的政策目标“带偏”。设定目标、并通过惩戒和行为规范等运动式方式来落实目标的模式可能无法激发公众的支持热情,从而使这些行动长期效果难以保障。
米哈尔·梅丹(Michal Meidan)
牛津能源研究所(OIES)中国能源项目主任
中国的碳中和承诺可谓意义重大。对于这样一个在燃煤发电装机不断扩大的背景下做出的承诺,我们有理由保持谨慎乐观。当然,细节决定成败,但要实现这一目标,中国必须从根本上改变其发展经济和消费能源的方式,而这反过来又需要对现有的工业联合体和利益集团进行重组。
因此,要兑现这一承诺必然会有输家。化石燃料行业目前在中国是一个强大的利益相关者,随着其在能源结构中的份额将不得不缩减,该行业将需要适应现实的变化,并开辟新的增长领域。即将到来的“十四五”规划是否会启动这一进程仍有待观察。然而,作为促进经济“双循环战略”的一部分,中国对创新的关注,毫无疑问为加速支撑全球能源转型的关键技术创新奠定了基础。这无疑有助于全球能源转型。但双循环战略的产生,是为了让中国在日益去全球化的世界中不受外界力量的影响,而且执行过程中可能会伴随着大量行政措施。世界各地的企业和政府也必须确保自身能在中国的转型中发挥作用。
宋然平
世界资源研究所(WRI)发展中国家气候行动主管
在追求零碳经济的过程中,中国将变得更加富裕和健康。世界资源研究所即将发布的一份分析报告显示,要实现碳中和,需要在多个领域(尤其是能源领域)进行额外的资本投入,但节省的燃料以及运营和维护成本很快就能使其“回本”。因此,这些政策最早在2023年就可以实现经济收益,这还没有把健康影响等社会效益算进来。
实现碳中和仅在2050年就能挽救180万人免于过早死亡。将健康收益考虑进来之后,按折现率8%计算,与当前政策相比,中国在2050年前将创造11万亿美元的净收益。与此类似,剑桥计量经济学会发现,落实这一新承诺可使中国在2030年之前将国内生产总值(GDP)提升5%之多。
汤姆·伍德鲁夫(Thom Woodroofe)
亚洲协会政策研究所主席多边事务高级顾问,前气候外交官
习主席的声明是一个突破。中国首次明确了一条长期的脱碳道路,而宣布加强《巴黎协定》下的2030年减排承诺,也将给其他主要排放国带来压力,推动它们采取同样措施。
尽管如此,如果拜登当选美国总统,其政府可能会期待中国在短期内做得更多:碳排放达峰时间只是中国在《巴黎协定》承诺的一部分。另外,它也会期待中国在尽可能接近2050年的时间点达到碳中和。这既是出于科学的需要,也因为拜登承诺使美国在2050年达到碳中和。事实上,拜登已经公开强调中国必须对国内的煤炭使用及其在“一带一路”倡议下的煤炭融资采取行动。
尽管中国的最新气候承诺巧妙地选在美国大选之际发布,但更重要的是,它们含蓄地表明中国深知维持其气候变化领导地位的地缘政治重要性。它们还为美国新政府领导下中美气候合作的可能恢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鉴于拜登气候政策的力量,中国这么做将符合其自身利益。
翻译:奇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