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能因为城市更新去搞大拆大建。”3月7日下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倪虹在今年两会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此说道。一个时代正在落幕。
在地产经济高歌猛进的21世纪前20年,中国几乎所有城市的发展都伴随征地、拆迁、补偿和重建,几乎所有人的生活都因为拆迁或多或少受到影响——挖掘机、吊塔、脚手架是过去几十年里遍布中国城市最显眼的标志物。2009年,有媒体人提议将当时建筑物外墙上随处可见的”拆”字作为这一年的年度汉字。
如今,大拆大建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式。自2021年限制高负债房企融资的”三道红线”政策全面实施之后,中国的地产开发便从此前的激进扩张转入了快速收缩的阶段。即使在2022年下半年政策松绑之后,收缩的迹象依然没有得到逆转。水泥、钢铁等与之相关的高碳行业也因此受到波及。
以房地产为代表的建筑业构成了中国社会42%的碳排放,这一行业正在经历的快速变化无疑会对中国的碳排放带来深远的影响。双碳目标之下,中国建筑业转型将会遭遇怎样的机遇和挑战?
地产熄火,钢铁、水泥遭遇寒潮
2021年1月1日,地产企业“三道红线”规定开始全面实施。该规定从资产负债率、净负债率和现金短债比三个方面为中国房企划定了红线,并以此作为房企能否继续融资以及能够融资多少的依据:在最严重的情况下,如果一家房企同时触碰了”三道红线”,将无法融资扩大其有息债务规模。
这限制了众多以高负债高周转模式运转的中国地产企业再融资能力,房地产业自2021年下半年开始便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债务困境并持续至今。由此带来的烂尾楼以及断供潮,也打破了此前持续了数十年之久的人们对房价不断上涨的预期。宏大的地产乐章行进到了休止符。
市场快速变化的同时,中央政府也在摒弃过去城市发展的模式。2021年,住建部在一份通知文件中明确要求在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中防止大拆大建,保留利用既有建筑,同时鼓励推动由”开发方式”向”经营模式”转变,不再沿用过度房地产化的开发建设方式。
随着大拆大建时代进入尾声,建材生产以及与之相关的碳排放也迎来转折点。中国粗钢产量在2020年达到历史最高点的10.65亿吨之后,已经连续两年下滑。
据《经济日报》报道,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会长骆铁军分析,中国粗钢产量连续两年回落是下游需求回落造成的。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报告显示,受建筑行业需求下降影响,预计2023年中国钢材需求量约为9.1亿吨,同比继续小幅下降。
作为碳排放大户,钢铁行业的碳排放占中国碳排放总量15%左右。尽管去年中国工信部和生态环境部联合发布的《促进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将钢铁行业碳达峰的目标时间从此前征求意见稿的2025年延后到了2030年,但是能源经济和金融分析研究所(Institute for Energy Economics and Financial Analysis )的分析指出,考虑到钢材需求量的长期下降以及钢铁生产已经开始去碳转型,中国钢铁部门实际可能已经碳达峰。
能源和清洁空气研究中心(Centre for Research on Energy and Clean Air)研究员沈昕一也持类似观点。”房地产行业贡献了中国钢铁消费量的40%。尽管中国正在推动大规模的基建项目,制造业也展露出了回暖的迹象,但是这两个部门增加的钢铁需求并不足以抵消地产萎缩所带来的需求下滑。”沈昕一说。
中国水泥行业的发展已经进入平台期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Nature Resources Defense Council)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约9%的水泥行业。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全国水泥产量在2020年达到近5年的高点23.9亿吨之后,已经连续两年下滑,2022年产量为21.3亿吨,比2020年跌去了11%。
总部位于纽约的环境组织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Nature Resources Defense Council)分析认为:”中国水泥行业的发展已经进入平台期,生产和消费预计几乎很难增加。水泥行业可能已经在2022年实现了碳达峰。”
水泥、钢铁代表了建材生产阶段的碳排放,而建筑业更大的碳排放来自于建成之后的运行阶段。”从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量看,建筑运行阶段占比约为70%-90%,建材生产占比约10%-30%,建造约占1%,拆除占约1%。”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林波荣2021年在接受《中国城市报》采访时说。
分布式光伏迎来政策机遇
运行阶段的碳排放主要来自日常生活的用能,减少这一段阶段的碳排放可以从两方面着手:增加供能中的可再生能源比例,以及减少建筑的能耗。
建筑部门可以通过诸如安装分布式光伏等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可再生能源的自给率,改善用能结构。2022年3月,住建部颁布的《”十四五”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规划》(以下简称《绿建规划》)提出,”十四五”期间,累计新增建筑太阳能光伏装机容量要达到50GW。作为比较,2022年中国新增的总光伏装机容量为87.41GW。
同样在2022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等9部门联合印发的《”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提出,要在条件适宜的政府大楼、交通枢纽、学校医院、工业园区等建筑屋顶发展”自发自用、余电上网”的分布式光伏发电,提高建筑屋顶分布式光伏覆盖率。《规划》明确要求,”十四五”期间,新建工业园区、新增大型公共建筑分布式光伏安装率要达到50%以上。
此外,根据这份文件,”十四五”期间,还将开展建筑用能电力替代行动,积极推动以电代气、以电代油,推进炊事、生活热水与采暖等建筑用能电气化。到2025年,建筑用能中电力消费比例要超过55%。
需要注意的是,尽管安装分布式光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建筑用能中可再生能源的比例,但是将建筑的供能普遍从化石能源转变为可再生能源涉及中国整体的能源结构、电力结构转型,因此寄望仅仅通过分布式光伏的安装在短时间内实现建筑用能的低碳化并不现实。
即使是以”聚焦达峰,降低排放”为基本原则之一的《绿建规划》,也只是将2025年城镇建筑可再生能源替代率的目标设置为8%,仅比”十三五”结束时的6%提高了两个百分点。
减少建筑能耗
大幅提高建筑用能中可再生能源的比例需要中国整体能源系统的转型,因此对于建筑部门来说,减少建筑能耗是短期内更为现实的减排路径。中国正在通过提高新建建筑能耗标准以及对既有建筑进行节能改造两方面着手。
2021年,住建部发布了《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规范》,其中对不同地区的新建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的平均节能率做了规定:严寒和寒冷地区居住建筑平均节能率应为75%,其他气候区居住建筑平均节能率应为65%;公共建筑平均节能率应为72%。这份文件自2022年4月1日起实施。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魏庆芃告诉中外对话,平均节能率是以上世纪80年代建筑保温状况对应的采暖能耗作为100%(基准),采暖能耗相比于基准降低的比率,数值越大,表明建筑的保温节能效果越好。
比如,假设上世纪80年代东北一套面积100平米的房屋每个月每平米采暖需要用能40千瓦时热量,那么按照目前75%平均节能率的要求,新建的100平米的房屋每个月每平米采暖只需要10千瓦时热量。
魏庆芃表示,目前中国新建房屋的节能要求在全世界同纬度地区已经属于比较先进的水平,比美国要高,和欧洲基本相当。但他提醒,由于房企在招投标阶段往往会采取低价中标的策略,中标之后,为了保证利润,施工的时候很难完全按照设计要求实施,因此实际的平均节能率往往存在10%-20%的缩水。不过即使将这一情况考虑在内,中国新建建筑的节能管理和实际节能情况在全球也属于第一梯队。
老旧小区节能改造
提高新建房屋节能标准的同时,中国住建部门也在城市更新的背景下,积极推动老旧小区的节能改造。
“城市更新”这一提法进入主流视野是在2020年。在当年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上通过的“十四五”规划的建议中,提出要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和社区建设”。
2021年底,住建部、发改委和财政部联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明确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要求的通知》中明确提出将”北方采暖地区建筑节能改造等作为重点内容优先列为改造内容”。
2022年,住建部颁布的《”十四五”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要完成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面积3.5亿平方米以上,其中全国完成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面积超过1亿平方米,既有公共建筑改造2.5亿平方米以上。
改造侧重于公共建筑是基于中国一栋多户的住宅特点。和欧美常见的独栋住宅不同,中国城镇住宅绝大部分为公寓式住宅,一栋居民楼的保温改造往往涉及许多住户的协调工作,因此推进起来并不容易。”居住建筑的保温改造现在是由各个城市的住建部门在推动,如何让老百姓更支持,让老百姓能获益,实际上是很关键的问题。”魏庆芃说。
不同于住宅,公共建筑由于涉及的利益相关方相对单一,推动起来也更容易,但是魏庆芃指出,尽管政府对改造会给予一定的补贴或者激励,但是主要费用仍然需要业主自行承担,所以存在业主改造意愿不足的情况,接下来需要用市场机制解决好这些问题。
推广热泵的挑战
除了提高建筑物自身的保温性能之外,对于建筑部门来说,降低运行阶段能耗的另一个手段是减少室内各种设备的用能,尤其是供暖设备的用能。根据国际能源署和清华大学发布的一份报告,房屋采暖以及热水的耗能占到了中国建筑部门整体能耗的52%。
在降低供暖能耗方面,近年来,一种名叫”热泵”的温控装置正受到广泛关注。
尽管热泵听起来比较陌生,但是其原理和冰箱类似,即通过压缩机驱动制冷剂在循环系统中的蒸发(吸热)和冷凝(放热),将热量从室外向室内转移,从而实现对房屋的供暖。由于制冷剂的沸点很低,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依然能通过在室外吸热蒸发向室内转移热量,从而大大提高了供暖效率。
一台典型的家用热泵从室外搬运的热量大约是其所耗电量的4倍,因此热泵供暖要比燃气锅炉和电暖气节能得多。在去年天然气和电费价格暴涨的背景下,欧洲委员会宣布要将热泵的安装率翻倍,绝大部分欧盟国家也出台了实现这一目标的财政激励措施。这一年,欧洲热泵销量同比增长了近40%。
“同样是用来供热的,用热泵替代燃气锅炉,这是很重要的一个趋势。欧洲为什么现在在力推热泵,因为俄乌战争之后,欧洲的燃气价格变得特别贵,用热泵更经济。”魏庆芃表示。
根据国际能源署的数据,中国是全球热泵产量最大的国家,产量占全球近40%。尽管全球去年的热泵销量同比增长了11%,作为全球热泵出口量最大的国家,中国国内的热泵销量却几乎停滞不前。
阻力主要来自于热泵昂贵的价格。东吴证券在一份研究报告中指出,热泵设备前期购买及安装综合费用约为 7-8 万元,前期投入成本过高是限制消费者购买热泵最主要的原因,中国热泵行业因此存在较为明显的政策驱动特征。
在江浙地带,气价能到4块多、甚至5块,这时候热泵的经济性就显现出来了魏庆芃,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
2013年-2017年,在”煤改电”的背景下,随着一系列政策补贴的出台,中国的热泵销售规模曾经迎来一波热潮,年复合增长率达到32%。随后由于”煤改电”政策的退坡,热泵的市场规模也停滞不前。2021年在”双碳”政策推动下,热泵市场又迎来一波高潮,同比增长13%。
但是受整体经济环境的影响,这样的增长仅维持了一年。针对热泵初始投入成本过高的问题,《经济日报》在去年10月一篇名为《别让热泵”冷”下来》的评论文章里建议”给予安装热泵产品合理资金补贴,并制定差异化电价优惠政策,尤其在风光电资源充足、电能本地消化不足、集中供暖无法覆盖的区域,可加大电价支持力度”。
在魏庆芃看来,在燃煤、燃气价格没有市场化的背景下,热泵的经济性很难体现出来。
“像北京的采暖气价只有2块8毛钱左右,气价压得很低,热泵的经济性没有那么突出,因此在北京推广热泵替代燃气锅炉难度比较大。而在江浙地带,气价能到4块多、甚至5块,这时候热泵的经济性就显现出来了。热泵的推广不仅需要靠技术进步、服务升级,如果用热泵采暖时电价也有相应的优惠,那么推广起来就会更容易;一些地区用电锅炉直接电热浪费宝贵的电能,反而可以享受优惠的电价,这对节能高效的热泵来说就不合理了。”魏庆芃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