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

“富裕人群消费、贫困人群来承受生产的污染”

中国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近日发表的《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引发了热烈的讨论。周季钢就此文对潘岳进行了专访。采访中,潘岳谈到了全球的不平等和不均衡发展威胁着中国的环境。
中文

周季钢(以下简称周):众所周知,全球环境危机正进一步加剧,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变化?

潘岳(以下简称潘):资本主义制度是造成全球环境生态危机的根本原因。生态危机成为转移经济危机的新手段。

周:我们知道,您曾在今年 4月份会见了德国绿党政治家代表团,就生态社会主义及可持续发展等问题交换了看法。研究生态社会主义意义何在?

潘:绿党并不代表生态社会主义。

我研究生态社会主义,不等于我完全赞同它。生态社会主义理想主义色彩太浓厚,解决实际问题的办法也很不够,尤其是对发展中国家而言。但它确为中国的科学发展观提供了政治参考,也为社会主义思想理论提供了探索空间,更为建立公平的国际规则提供了思想武器。

周:生态社会主义是如何产生的,又都包含了哪些内容?

潘:绿色运动产生于对西方工业文明的反思。西方工业文明的产生与发展,虽然有宗教改革、文艺复兴、科技工业革命等诸多原因,但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拓展海外殖民地,这使发达国家可以大规模地转移本国的经济社会矛盾。资本主义为了保证这种"转移"的顺利进行,就需要制定维护自身利益的一系列国际规则,生态问题是一个明显的例证。发达国家只有全球 15% 的人口,却占有85% 以上的资源;他们提高本国的环保标准,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了大批高耗能高污染产业,设置了一系列绿色壁垒,尽可能少地承担生态责任。绿色运动者们终于发现,任何矛盾都可以转移,唯有污染转移不了,因为大家都不幸生在一个地球。

绿色运动者们认为,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虽然在政治上尖锐对立,但在完成工业化的模式上基本一致,都是西方工业文明经济学的产物。他们中的一部分人认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追求更符合生态社会的内涵。社会主义较之资本主义,除了生产力外,更公平正义、更讲道德诚信、更能带来人的全面发展。尤其是在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分配平等、基层民主等方面,绿色运动者们与社会主义者更能说到一起。

与此同时,苏东变局后,一些新马克思主义者们也发现,生态问题正是一个揭露资本主义制度、团结社会主义者的一个天赐良机。他们从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找出了一系列生态观点,例如"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等于社会主义"的三位一体学说;例如"人与自然的关系就是人与人的关系,正像人与人的关系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一样"的和谐社会学说;再例如"我们这个世界面临两大变革,即人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同自身的和解"等等。他们将世界生态危机归咎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他们还提出用马克思辩证法来批判纯粹的经济理性。

如此这般,生态运动与社会主义者们开始团结了,很多原共产党员和左翼人士都参加进来,政治上被说成是"红绿结盟",思想上就被说成是生态社会主义。

周: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除了面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生态殖民外,本国的高速经济增长,也加剧了生态危机的显现,如何看待中国目前的生态危机问题?

潘:国际上"可持续发展"最普遍的定义是经济发展、环境保护与社会公正。"社会公正"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概念。社会主义的核心追求也是公正公平,理论上来说,相比资本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更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但中国的生态危机的产生,根本上来说,是因为我们的经济现代化模式是复制于西方发达国家。

中国 20 年内实现了西方国家100 年的经济成就,却也在20 年内集中引发了西方 100 年的环境问题。中国在创造GDP 增长速度第一、外资引进第一的同时,也成了煤炭、石油、钢材消耗第一、二氧化碳排放第一、COD 排放第一。在国际上,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发达国家通过产业转移对发展中国家实行生态殖民主义;在国内,东部的污染转移到西部;城市的污染转移到农村;富裕人群消费、贫困人群来承受生产的污染。中国某些干部不正确的发展观与政绩观所带来的社会不公平与环境不公平,违背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结果,脱离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结果。

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对外要团结发展中国家反抗导致环境不公平的国际经济秩序;对内要建立起防止不平衡发展导致生态危机的一系列制度。由此可见,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等系列政治理念是何等英明与正确,而推行新型工业化的跨越式发展又是何等紧迫与必要。

周:您曾说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第四个阶段,也是工业文明之后的高级阶段。在中国实现这种文明,面临的问题和优势分别何在?

潘:西方国家正在开始以生态工业文明取代传统工业文明。所谓西方生态工业文明,主要包括了可持续发展三大理念(保护环境、保护资源、保护生态平衡)、一部分新教伦理、生态社会主义的主要观点,以及循环经济、新能源、绿色消费等生产生活方式。

中国的国情,特别是人口资源环境结构不合理,不能走西方传统工业文明的发展道路;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不能搞生态殖民主义,不能搞霸权,必须向新文明转型。党中央近几年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等理念,为建设社会主义新的文明体系奠定了基础。

如今,有相当一部分人把科学发展观等同于一种单纯经济发展模式的改变,甚至把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构建也降低到一个技术层面。这是非常片面的。科学发展观追求的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思想与制度各个领域可持续发展的整体变革,也就是文明的变革。因此,从现在起到 2020 年,将是中国是否能完成从传统工业化文明到生态工业文明转型的历史战略期。

中国实现生态文明的困难在于:第一,我们的人口资源环境结构非常紧张,基础不好。第二,今天的世界,能源、资源和环境已经成为各国抢夺的焦点,我们不能像发达国家一样将污染转移出去。我们只能不惜代价地坚决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在这方面,日本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而我们的优势在于,我们有丰富的历史文化思想资源可以继承;我们地处东亚,有儒家文明与工业文明相融合的现成经验可学;我们也有欧洲社会主义与西方文明融合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我们社会主义政治理想中天然蕴含着"社会公正"这一生态文明的核心理念。我们正在不懈努力,把构建社会主义的环境文化与生态文明作为我们的责任与使命。


潘岳,中国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作为一名新生代中国高官,他敢言敢为,调任环保总局以来更是掀起“环评风暴”,引起巨大关注和争议。

周季钢,曾供职于《经济》杂志和香港《凤凰周刊》,长期关注宏观经济和时政问题,擅长深度报道。他的有关包头核污染、中国大陆地下性产业等调查报道都引起了中国社会各界强烈反响。

发表在中外对话的潘岳的其它作品: 环保需要公众的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