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

投资房地产,还是节能环保?

为抗击气候变化,中国需要投资几万亿元来推动节能环保的发展。但中国的投资商为什么仍热衷于房地产开发呢?李泰格对此进行了调查分析。
中文

" 三天以前,中国政府公布了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 2020 年可再生能源占中国能源总量的比例将从2005 年的 7.5% 上升到15% ,这就是说,我们至少需要有2000 亿欧元投入到可再生能源。 "

9 月 7 日,在大连举行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晓强用英语介绍了中国雄心勃勃的可再生能源计划。

在节能环保领域,中国需要的投资不仅仅是2000亿欧元,或者说 2万亿人民币。据国际能源署《世界能源展望 2006 》预测,到2030 年中国需要约 3.7 万亿美元的能源新投资。如此巨大的投资机会,正等待着那些具有远见卓识的机构和个人。

施正荣就是一个捕捉节能环保投资机会的榜样。他曾留学澳大利亚,投在著名太阳能科学家、新南威尔士大学教授马丁格林(Martin Green)门下。 2001年,施正荣回到中国,创立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公司(SUNTECH)。尽管中国国内的太阳能发电市场还未真正形成,但这家公司已经成为世界排名第四的太阳能电力制造商,98%以上的产品销往海外。

太阳电池为施正荣带来了财富。2005年12 月,无锡尚德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新财富》杂志 2006 年5月发布的中国大陆 "500富人榜 "中,施正荣以150 亿元人民币名列榜首。

不过,像施正荣这样投资节能环保的,还不是中国富人的主流。今年 4月,《新财富》推出 2007 版中国大陆"500 富人榜" ,施正荣的身家比一年前增长了 26.6亿,排名却跌落至第 5位。榜单上的前 8 位富豪中,除了施正荣,全部是房地产企业的老板。其中,碧桂园控股的杨惠妍位列第一,财富达到455 亿元人民币。

这些房地产老板身价暴涨,大概要归功于各自企业的公开上市,归功于中国楼市和股市的持续疯狂,与节能环保和技术创新大概扯不上多大关系。

在国际上,节能环保已经成为风险投资青睐的热门行业。在中国,情况却可能大不一样。毕竟,节能环保是一个技术含量和风险程度都相当高的行业,而中国房地产风险之低和利润之高是人所共知的秘密。一位开发商对《南方周末》承认: " 现在楼盘的利润率已经高到让我们不好意思的程度了。 "

香港中文大学的经济学家郎咸平今年 8 月在合肥的一次演讲中称,中国" 投资环境持续恶化" ,民营企业家的投资意愿不到先进国家的20% ,因为 " 两年前不小心买的别墅,一转眼就赚一两千万" ," 辛辛苦苦做实业则每年只有5% 的回报率" 。

中国科学院的一位科学技术政策专家曾对我说:"如果缺乏透明、公开的市场环境,企业依靠拉关系、炒股票、倒地皮等非正常手段就可以赚到钱,又何苦去搞什么技术创新? "

营造一个鼓励节能环保和技术创新的投资环境,无疑是中国各级政府的重任。中国的中央政府已经认识到 加强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 但令人痛心的是,一些地方政府官员却忙着出卖土地,或者上马高能耗、高污染企业,仅仅以 GDP 增长作为政绩,甚至趁机中饱私囊。

科技部部长万钢 9月10 日在武汉举行的 2007中国科协年会上委婉地批评了这类行为 : " 一些部门、地方的同志依然把 GDP 增长作为硬任务,把节能减排作为软指标,激励政策不完善,工作机制不健全,监管也不到位。 "

只要不干非法的勾当,投资房地产当然无可厚非,但中国更需要节能环保和低碳经济等方面的投资。正如万钢所说, 中国能源结构不合理、利用效率低、有害排放严重的经济增长模式, "已经造成资源难以支撑、环境难以容纳、社会难以承受的被动局面 " 。

所幸的是,中国的投资环境正在发生变化,节能环保也逐渐受到投资者的青睐。

例如,一家名叫佩尔优(PowerU)的企业开发出应用于中央空调蓄冷系统的节能技术,可以在不收一分钱的情况下帮助客户节约用电量,然后收取节电量的一半作为服务费用。这家企业得到了青云创投(Tsing Capital )中国环保基金和西门子投资基金的共同投资。

佩尔优的蓄冷技术已经在国内一些机场、宾馆、商场、工厂等得到应用。据中央电视台2006 年 10月报道,武汉中商广场采用其技术以后,一年的电费从八九百万元降到了六七百万元,而武汉市委书记苗圩还表示将实行梯度电价,耗电越多,电价越贵,然后将多收的一部分电费用来补贴节能新技术的推广。

当然,并不是每一种节能环保技术都像佩尔优的蓄冷技术那样,现在就可以让企业和客户实现"双赢"。如果不考虑传统技术的碳排放等环境成本,某种新的节能环保技术处于发展初期时,其成本通常不具有竞争力。在这种情况下,除了需要政府从政策上大力扶持,还需要企业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强大的技术开发能力,以及足够的耐心。

希望有一天,中国大陆的 "富人榜" 上,出现越来越多类似施正荣的节能环保新贵,而不仅仅是房地产企业的老板。

实际上,房地产行业也离不开节能环保。据新华社2006 年 12 月报道,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的建筑节能专题调研表明,国内既有建筑 99% 为高耗能建筑,建筑能耗占能源总消费量的比例为27% ,单位建筑面积能耗是发达国家的 3倍多。房地产开发商们忙着赚钱的同时,也该多考虑考虑节能环保的事情了。

 

李泰格, 驻北京的环境与科学记者,擅长深度报道。1997年获四川大学工学硕士;2003-2004年,获Knight科学新闻奖学金资助,在麻省理工学院做访问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