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5月底太湖蓝绿藻爆发引发的无锡水危机,再一次为中国环境敲响了警钟。仔细分析这些此起彼伏的环境问题下的深层原因, 会发现中国的环境问题,不单是主流发展模式下的一个必然产物,而且沿着这一路径,我们甚至找不到根治的方法。
此前的中国经济发展路径,已深深陷入了一个被全球化理论包装成“后发劣势”的选择陷阱。这一理论的核心诉求之一,是说后发国家发展产业,需要“努力寻求全球产业转移机会”。由此,西方高污染企业被作为享受优惠待遇的“引进项目”,在国内各大开发区着陆,而由于要“保持比较优势”,很多地方还几乎省略了这些污染企业的“环境成本”。“环境”成为保持成本优势的一个重要代价被各地政府默认甚至纵容,直接导致了今天中国的环境危机,同时满足了发达国家对后发国家的掠夺。最为严重的是,经过严格的经济学核算,这一模式完全是不可持续的。
美国欧洲是可持续发展吗?
表面看, 欧美日发达国家的人们在享受高收入高消费的生活的同时, 相当程度上也保持了青山绿水。所以, 我们只要跟在他们后面亦步亦趋, 努力做到“科技一样发达, 法制一样严明, 官员们一样清廉, 人民一样高素质”, 那也能够做到高消费的同时不破坏环境。 可是, 美国欧洲真的做到了可持续发展吗? 他们的模式是可复制的吗? 让我们先从地球生物承载力这个宏观角度来看看是否有这个可能。
根据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伦敦动物学会(Zoological Society of London ZSL)、全球足迹网络(Global Footprint Network)联合发布的《生命行星报告2006》(Living Planet Report 2006),我们可以看到,从全球来讲,把饼做大的空间已经不存在了–人类生存的资源需求已经超出了地球总负荷的125%,我们早已不再依靠自然的“利息”生存,而是在消耗大自然的“本金”。照目前这种消耗生态资源的速率走下去,发生生态系统全面崩溃的可能性不可避免。 而超载最严重的, 不是人口众多的中低收入国家, 而是科技发达, 人口密度相对较低的高收入国家, 尤其是美国。 美国人口不到全球人口的5%, 但却消耗了25%的资源。 中国印度等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是无法复制美国模式的。 哪怕我们突然有了美国现有的“高科技”和“先进制度”, 如果每个中国人都要过美国人的生活, 同时要实现可持续, 我们需要1.12个地球。 很显然, 这无论如何都是不可实现的。
所以, 所谓科技发达制度进步的西方,本身恰恰是不可持续发展的罪魁祸首,他们自己的饼都很难永远维持下去。而做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的中国, 人均资源不到全球人均的一半,真正是地大物“薄”, 就更加不可能沿着西方的老路把饼做大了。我们需要的,是变换思路,探索如何把饼做好利用好,如何分享。
“全球化”面纱下的掠夺
高收入国家人口只占全球人口的15%左右,其本土生物承载力是全球28%, 但却消耗了全球55%的生物承载力。 这是如何实现的呢? 过去几十年中,第三世界国家虽然政治上普遍独立了,经济上的独立依然还是遥遥无期。即使没有了殖民时代对于资源的赤裸裸的掠夺,在全球化国际分工下, 第三世界国家依然处在全球产业链的最底端, 为发达国家的过度消费提供着廉价的资源和劳动力。 如果没有便宜得让人心痛的中国制造, 没有许多第三世界国家廉价得惊人的农产品, 美国欧洲的人们是不可能在如此高消费的情况下同时享受山清水秀的。
号称“世界工厂”的中国,出口导向型经济走到今天,确实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但是同样也到了该反思的时候了。 以纺织品为例,中国出口的产品遍布全球,但是,中国的纺织工业只从巨额出口中得到不到10%的利润,而其他都流入到了那些拥有品牌的西方公司手中。 布料的制造与染色是高耗水和高污染的,棉花的生产也是如此。生产一公斤棉花大约需要使用大约四公斤杀虫剂和农药,还要11立方米水。如果将这些环境成本包括在内,那么中国纺织品出口工业原本已经微乎其微的利润率恐怕会是负值了。除了纺织品,更多高能耗、高污染的制造业也被发达国家转移到了中国。 中国在成为世界工厂的同时,也成了世界的厨房, 下水道和垃圾堆。 这当然是中国原本脆弱的环境不可能承担的。 我们付出了廉价的劳动力、资源以及环境污染的代价,换来的只是小部分利润以及全世界对过于便宜的中国制造的不满甚至围追堵截, 实在得不偿失。
污染转移不能最终解决问题
不可否认,过去几十年的环保运动, 在西方国家取得了不少局部的成绩。在中产阶级聚居的大部分地区, 空气污染、水污染的治理以及绿地保护都做得不错。 可是,这些成绩的取得,治理只是一部分,更多是以邻为壑式的转移。例如将污染型企业向本国不发达地区转移,向中国、印度等国大量非法出口电子垃圾等。
但是,我们不禁要问,打算把污染外部化到什么地方才能最终眼不见为净? 何况, 比如温室气体排放等问题, 是无法有效转移的。 毕竟, 我们都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 让人担心的是,污染转移从未停止而是正在发生。 比如, 到2007年上半年为止, 北京已经把将近200 家工厂迁移到了郊区或者其他城市。许多城市不是对污水进行处理,而是从越来越远的地方引水,同时将沟渠挖得更长来将污水排送出去。一位农妇对污染企业上山下乡如此评论”在城里是污染,搬到村里来难道就不是污染了?”
简单生活, 让其他人能够生活
一位美国朋友曾送我一句话: “一个地球已经不可能再负担富人”(One earth cannot afford the rich any more)。 如果中国人以美国人的生活为富裕的标准,而美国人又以比尔盖茨的生活为富裕的标准,那有限的地球,绝对不可能承担我们被消费主义调动起来的无限欲望。 所以, 在美国发起的志愿简单生活运动有一句著名的口号 “简单生活, 让其他人能够生活” (Live simply, so others can simply live)。
只是,这许多人自发降低自己生态足迹的努力, 相对于美国政府和大公司所主导的主流经济发展模式所带来的巨大负面环境影响来说,只能抵消一小部分。因为,个人的选择和行动固然重要, 但它的影响力根本不能和制度、规划比拟。很显然,这类问题必须要靠政府和制度来解决,单靠个人选择是不够的。
以中国的资源条件, 哪怕中国农民把土地都捐出来给城市人口修马路, 中国的环境也不可能承受美国式的过度消费。何况,在钢筋水泥的森林里穿行,开着车到健身馆踩自行车锻炼身体的生活,真的就那么值得人神往吗? 是我们真正想要的还是被消费主义倡导出来的? 政府现在提出“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包含了对此前发展模式的反思,中国的大众,是不是也该反思所谓“有房有车式”的美国梦了?
作者简介:文佳筠留美学者,就职于全球化国际论坛。该机构是一个总部位于旧金山的南北联合的非盈利智囊组织。 其成员包括来自25 个国家的著名社会活动家、经济学家、作家、学者和研究人员。
首页图片由crizk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