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

特拉菲古拉公司的教训

中国领导人将在下个月会见非洲各国首脑,共商贸易投资问题。萨里尔•特里帕西指出,最近瑞士贸易企业特拉菲古拉公司在非洲的事件是在尽职调查问题上的严厉警告。
中文

2005年,瑞士特拉菲古拉公司(Trafigura)的商人们获得了一次赚快钱的良机。一家墨西哥炼油厂以很低的价格抛售被硫磺污染的汽油,因为它自己不需要也没有能力处理。但这笔生意的风险也很大——这些油必须得到恰当的处理、把油和废物分离开,否则就一文不值。处理的成本很高,会产生污染且十分复杂,一旦曝光还会引起人们的反对。况且分离出来的废物很难处置,大部分发展中国家都禁止进行类似的行为。

特拉菲古拉公司非常清楚这个禁令,但他们觉得在石油价格暴涨的今天,如此低的低价实在不容错过。如果能够对这些废油进行处理,迅速还原成可用油,肯定能大捞一笔。问题在于如何处置分离出来的废物,但他们觉得这个可以先搁在一边。

公司包了一艘船穿过大西洋,寻找可以卸货的港口,但是那些港口一旦知道船上的货物是什么,都断然拒绝。最终,非洲西海岸的小国科特迪瓦的一家公司决定接下这批货,尽管该国显然没有任何接受这类货品的训练。科特迪瓦公司决定把这批废油存放在首都阿比让的几个地方,但当时老板们肯定没有想到这样做的后果是什么。结果,许多人接触到废油,其中一些人呼吸困难。最终有15人死亡,更多人受到侵害。科特迪瓦政府逮捕了一名特拉菲古拉公司主管,公司交了笔罚款将其释放。同时,近3万名受害者向法院起诉,现在已经达成和解。特拉菲古拉公司并没有承认错误,无论受害程度如何,仅仅给予每名诉讼人1640美元赔偿了事。

国际NGO一直对该公司表示反对。联合国人权问题特别报告员奥克楚乌·伊比努对这次有毒废物事件进行了一次调查,结论是该公司的尽职调查做得不够。在这里,他引用了联合国秘书长企业与人权事务特别代表约翰·鲁杰著作中的话。去年鲁杰就企业与人权的相互作用提出了一个新框架。在这个框架下,各国政府有保护人权的法律义务,企业有尊重人权的责任。如果出现侵害,就必须进行有效的补偿。

当外国公司介入进来,由于更难分配责任,情况变得更加复杂。企业在不同国家的法律下运作保证了它合法的私利,但公共权益却因此无法得到全天候的保护。受害者们发现获得补偿的难度更大,进行法律诉讼的代价更高,那些资源有限的小型NGO也更难对事件的真相进行调查。另外,企业错综复杂的股权也让检方在处理案件 时变得更加困难,即使NGO和新闻媒体对侵犯人权的事件曝光后也如此。

当然,企业完全有合法的理由可以在不同的地方进行经营活动,出于税收计划的目的设立公司机构。它们还有权保护自身的资本不被没收,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把盈利送回母国。但是,如果企业故意设计出复杂的结构来隐瞒资产,以避免受到那些被其非法行为侵害权利的人们的追究,国家必须介入进来,保护公共福利和公共目标的实现。

没有哪一条人权法律要求所有资源必须掌握在国家手中,但国家有义务对资源进行管理,这是绝对不能荒废的。如果企业处于多个司法主体的管理之下,对于它们的活动范围,国内法由于治外法权而无法管辖,同时国际管理框架还未建立,这样一来企业就会肆无忌惮地追求私利。但是,如果居住在管理薄弱的国家的人们提出不良后果的投诉,这些经营活动必须停止。企业尊重人权的责任中就包括了进行尽职调查。同时还必须加强国际框架的建设,确保阿比让的悲剧不再发生。

中国可以吸取的教训?

特拉菲古拉并非中国公司,那么,为什么说这一事件对中国企业意义重大呢?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创造就业的愿望不断增加,中国正在国内外积极寻求经济发展的机会。许多中国企业的规模都在扩大,石油矿产和制造业的一些企业已经步入世界一流行列。

从大企业和发展中国来的互动历史来看,二者之间的力量平衡是不对称的。尽管所有政府行使法律的权力都是相同的和平等的,但现实中只有少数政府能够公平地执行所有法律,履行职责。这种不对称是有问题的,企业有可能(某些时候确实)为了实现自身投资者和股东的利益,不顾对他人利益的侵害。

举个例子。如果一国的工资上涨,企业就会到他国投资,主要就是为了较低的人力成本。尽管并不存在统一的全球工资,但企业有责任遵守国际公认的人权,即执行较高的工资标准,这样发展中国家的人们才不会被盘剥。

现在很多人都紧紧盯着中国企业在海外的经营。比如,有报道说在民主刚果的中国企业对工人有区别对待。在最近一次赞比亚选举中,中国企业的作用成为选举议题之一。在尼日利亚,由于其令人妒恨的竞争力,中国商人成为当地经营者的攻击对象。在苏丹,中国在大型油田中有投资,一些NGO宣称中国对苏丹经济的贡献,使得苏丹政府有钱发起国内冲突,苏丹当局否认了这一指责。

过去,来自西方的跨国公司在发展中国家进行经营,一些企业的错误行为侵犯了当地的人权,从而引发驱逐的声浪。下个月,第四次中非合作论坛将在埃及的沙姆沙伊赫召开。中国政府在上次论坛中表示要成为非洲国家的平等合作伙伴,这里的平等意味着相互尊重。因此中国企业义不容辞地也应该在非洲执行最高的工资、环境和人权标准,这样才是真正履行在《北京宣言》中的承诺。

中国企业迄今还没有发生类似阿比让事件的事故,希望以后也不要冒类似的风险。

作者简介:萨里尔·特里帕西,伦敦人权研究所政策主任。现在哈佛大学肯尼迪政治学院任高级访问学者,并担任若干一流企业与人权顾问小组成员。

首页图片来自 International Ri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