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

消费拯救气候?

哥本哈根会议过后,市场的作用力,尤其是消费者在其中的影响,是否能帮助解决全球变暖?约翰•艾尔金顿在这里对各国的承诺和“绿色”消费主义的陷阱进行了讨论。
中文

在刚结束的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谈判上,许多商界和政府领导人都相信市场力量在整体上(尤其是消费者)将推动朝向低碳经济的转型。这个想法令人欣慰,但我对它还心存疑虑。要知道,“绿色消费者”一词正是我在1986年率先提出的,1988年我与别人合著的《绿色消费者指南》一书发行量超过百万。因此,我当然对目标明确的消费者行为在解决环境问题中的效用坚信不疑。但是,我担心今天的绿色消费者所有的努力都可能被未来消费者的行为所淹没,而这千百万的新消费者正是来自新兴市场,特别是中国。

随着气候变化日益成为我们所有人的当务之急,政府显然在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核心角色。但政府不可能凭空操作,我们每个人迟早都必须考虑如何利用自己的多重身份发挥作用——我们决不仅仅是消费者,而是公民、雇员或雇主,还有投资者和选民。

没错,沃尔马等零售业巨头已经发起了“可持续指数”等行动,向整个利益链中的供应商施压,迫其“绿化”经营。但是,我经常说消费者顶多就算一个“突击队”,他们能在短时间内被动员起来,在诸如氯氟烃、汽油铅含量或者转基因食品等事件中对经济中的多个着力点集中施压。但是为了行动的持续,我们需要的还是由产业界、投资者和政府采取一致、有效而长期的行动。

但是,从积极的一面来说,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全世界的消费者对包括气候变化在内的环境问题的关注在日益增加。比如,美国国家地理学会和加拿大“环球扫描”公司今年发布了第二份年度“Greendex(绿色指数)”报告,包含了17个国家可持续消费模式数据。这份报告相当精细,指数中包括总共65种生活方式选项,涵盖了从能源利用、交通、住房、食品到商品采购的各个方面。

报告结果显示,在2008和2009年均接受调查的14个国家中,有13个的“可持续消费行为”有所上升。2009年得分最高的消费者分别来自印度、巴西和 中国,这或许有些令人吃惊,但不过是上一年结果的重复。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和加拿大消费者的得分再次垫底。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调查结果,于去年同期相比消费者“环境上可持续的”消费行为改善最快的是西班牙、德国、法国和澳大利亚,垫底的也毫无悬念,正是俄罗斯和墨西哥。另外有趣的一点是,巴西是唯 一一个2008和2009Greendex均下降的国家。

那么,这些数据的背后隐藏着什么呢?2009年整体上的提高很大程度来自住房领域的改善,在这里Greendex衡量的是人们住宅中的能源和资源消费情况。个人交通、食品和消费品等领域的变化似乎更加复杂,有升有降。这些变化是由成本考虑和环境意识的复杂合力所推动的。

Greendex对消费的衡量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消费者的主动选择,比如维修而不是更换旧物、用冷水洗衣服或者选择绿色产品而非不环保产品;另一个是为环境所左右的选择,比如消费者所处的气候、绿色产品和公共交通的利用便利度。

这些都很有趣,但如果你问我近来的绿色消费相关行动哪个最能增加未来消费者在气候相关问题上的压力,我恐怕很难回答。最近几周,我们可以注意到美国出现的一个新做法,消费者可以用苹果iPhone手机上的条形码扫描器来扫描产品。这个软件可以从GoodGuide网站免费下载,我试着用了一下。从对特定条形码的识别和处理的角度来说,它真是非同凡响。

这个新做法能够帮助消费者在购物时在多得令人眼花缭乱的商品中当场作出决定。消费者能看到非常有用的信息,还有各类产品的排名。比如,它能帮助消费者在两种 润肤霜中间选择更健康的那种,在各种全能清洁剂找到自己要买的,或者了解有机产品制造商是否在健康生产过程中采取了采取了良好的社会行动。正如GoodGuide所说的:“消费者在超市货架旁就能对条形码进行扫描,立刻就能看到对商品的健康、环境和社会责任详细而独立的研究评级,而手机中可以接受扫描的商品超过5万种。”

GoodGuide还采取了一项更加有力的措施,即收集那些被扫描次数最多的产品的信息,并用这些信息来决定在未来研究中把哪些商品放在优先地位。我并不认为依靠这个做法就能解决所有的气候问题,但我坚信它能让我们所有人对自身的环境足迹有更好的把握。当然,前提是我们必须有足够的兴趣去了解包装和价签以外的东西。

无论未来的世界更加全球化还是更加地区化,我想两个方面都将同时展开, 消息灵通的消费者可以成为产业界和政府在气候变化上行动的重要推动者。我们面临着一个巨大的机遇空间,可以通过新的方式对消费者进行动员。但一个悬而未决 的问题是:中国消费者到底是问题之源,还是解决之道?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们世界的未来就取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

约翰·艾尔金顿,SustainAbility飞鱼星组织联合创立者,其个人网站为https://www.johnelkington.com

首页图片来自互动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