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宾作者徐安琪,耶鲁大学森林与环境研究博士生。
4月18-19日,来自17个国家的代表在华盛顿主要经济体论坛进行了闭门会谈,继续讨论气候与能源的问题。会议被认为是对解决哥本哈根峰会遗留问题的再次尝试。
不幸的是,鲜有媒体报道哪怕关于这次会议的一丁点细节。主持本次会议的美国气候特使Todd Stern说在哥本哈根协议上的六个主要问题都有了进展,包括自主减缓行动,透明度问题,资金和技术支持问题,森林和适应性问题。会议的另一个主要目的本来是想试着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中架起一座桥梁,打破他们之间的僵局,从而让他们能在今年11月坎昆举行的新一轮大型气候谈判上有更好的沟通。
美国国务院发言人PJ. Crowley说在这次会议召开之前,“很显然,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认识上还是存在着巨大的鸿沟,我们在研究能否通过讨论缩小这种认识上的距离”。其 中一个具有分歧的问题就是两者之间缺乏信任。发展中国家怀疑即便他们努力实践自主减缓行动和适应性问题,发达国家对他们的经济支持承诺仍难以兑现。
在主要经济体气候和能源论坛上,发达国家重申了他们在哥本哈根做出的承诺,也介绍了一项快速启动的经济援助计划——即从2010到2012年,他们会向发展中国家提供300亿美元的援助。论坛总结会议后,在周一的记者招待会上,Stern讲到:“在场的每一位都清楚,这一计划有助于哥本哈根承诺真正实现。”
Stern还指出,此次论坛的另一目的是满足主要经济体对坎昆会议的期望。据路透社引述Stern的发言称:“对进展的期望有时过高,我们必须清楚一点,即坎昆会议所能实现的进展是有限的,我们的期望值不能远高于这个能力范围。”这一声明的发表,再加上美国进一步推迟通过气候能源法案, 要在坎昆会议达成有约束力协议的希望变得愈发渺茫。不过美国众议院发言人Nancy Pelosi和参议院多数党领袖Harry Reid同意本周首先处理减排法案。所以美国将再次受制于保守的、没有约束力的减排目标——到2020年实现降低相对于2005年的水平17%的温室气体 排放量。而这一承诺却远低于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期望。
去年七月这些排放总量占全球75%的国家领导人聚首意大利,宣布尽力应对气候变化,呼吁尽快减少排放,保证全球气候上升不超过2摄氏度。但是,发展中国家还是提出分歧,尤其是中国和印度,他们坚持认为这些讨论都不能取代《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次主要经济体论坛是一个不可取代的平台,至少可以确保这些国家在一定程度上达成共识。
中国首席谈判专家苏伟在新华社的一篇文章中也安慰了读者:
“只有在公约及其议定书下的谈判才是最具合法性、最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机制,其结果也能够体现全世界最根本的利益,在今后谈判中应当继续坚持。”
印度环境部长贾伊拉姆•拉梅什重申苏伟的观点。他强调加强气候变化谈判团体之间信任度的重要性,以及坚持符合京都协议书的双轨谈判进程和长期合作工作小组是使得”坎昆会议有别于哥本哈根会议“的关键因素。 在4月16日巴西利亚最近举行的“BRIC会议”(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中,哥本哈根协议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虽然在今年年头四国重申会支持和遵守承诺, 但或许因为担心新兴主要经济体会受到限制而有意回避,这次会议甚至没有提及到哥本哈根协议。
且不论主要经济体论坛本周早些时候密谈的内容,就目前所见的迹象而言,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间隙或许非得但没有缩小,反而拉得更大了。
会议主席官方声明可点此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