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

本土环境NGO关注中国企业对外投资

随着中国资金不断流向海外,环保组织也相应地将视野扩大至国际范围。孟斯与本土NGO全球环境研究所对话,谈到他们如何向中国企业推广对外投资的可持续发展。
中文

近年来中国企业对外投资数量增长迅速,其环境影响倍受国际社会争议,引起中国本土民间组织开始关注。

“我们建议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对当地的补偿工作,可以考虑和民间组织合作,而不只是当地政府。” 全球环境研究所(Global Environmental Institute,GEI)项目官员任鹏,在谈到该组织的老挝项目时说。

7月8日,由GEI举办的“对外投资中的环境保护政策研讨会暨新书发布会”在北京召开。会上介绍了该组织在海外企业与环境政策方面所做工作,学者和政府官员共同探讨了该领域的现状和问题。

会上GEI还发布了新书《中国对外投资中的环境保护政策》。这是中国公开出版的第一本研究中国对外投资环境影响的书。书中附有两份针对对外投资管理办法的意见稿,提交政府参考。

GEI是一家中国本土非营利民间组织,总部设在北京,是第一家在海外成功实施项目的中国本土环保组织,尤其关注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环境影响。2009年,GEI在老挝建立办公室。

GEI关注的境外投资类型主要是水电建设,如水电开发对鱼类洄游的影响,对植被的破坏,当地人失去生计和住所后怎么办。

南俄5Nam Ngum 5)水电站位于老挝Nam Ngum河上游,距首都万象350km左右。这是中国水利水电建设集团与老挝电力公司(Electricite du Laos)的合资项目,其中前者拥有该项目85%的股份。200810月开工,第一台机组将于201110月开始发电。该项目建成后,靠务农和养牛为生的57户农户,其部分房子和大部分农田将被水库淹没,失去生活来源。GEI正在为此做一个社区发展规划,为当地居民寻找替代生计,如发展社区林业、沼气利用等。GEI的目标之一是创新农村融资模式,促进当地社区的可持续发展及经济来源的多样化。

 “我们会说明,我们不是去反对他们的。我们不探讨这个项目本身是否可持续,因为项目上马后几乎就是不可逆转的。”任鹏说,GEI希望帮助水电项目更负责任更可持续的开发。

老挝国土资源可持续利用与市场化管理项目也是GEI在老挝的工作之一。“老挝目前环境方面的法律仍然一片空白。企业去当地投资,在自我要求上一般当然是就低不就高。”任鹏说。2009年12月以来,GEI在老挝组织过两次关于生态补偿和土地管理的研讨会,介绍国际上较好的实践案例,老挝副总理H.E. Asang Laoly也被吸引过来参会。

任鹏说,在老挝,企业一般把补偿金发给当地政府。在发展中国家,由于信息不公开,这种补偿方式会给腐败可乘之机,无法真正补偿当地社区。也有企业帮助当地搞基础建设,如修建学校、诊所等,这虽能带来一些好处,但也有问题,比如学校建好后仍需要解决学校师源缺乏问题。任鹏认为,NGO可以做一些优秀示范项目作为样板,向企业展示更有效的补偿方法。

 “中国境外投资的问题正是多集中在中小民营企业。国有企业大多是上市公司,需要公开披露经营信息,因此受到更多约束。”任鹏告诉“中外对话”,有些在非洲开采铜矿的民营中小企业,由于当地国家的监管仍是空白,这样的企业见到铜价上涨,就拿着现金去开矿,铜价下降就扔下矿区跑了。“跟洗钱似的,来得快,走的快,也不走贷款,中国政府根本没法控制。”

中小民营企业多为有限责任公司。到2008年,有限责任公司占中国对外投资主体第一位(50.2%),任鹏认为,这一比例还将上升。目前,这些企业不受上市信息公开约束,为国家“树形象”的动力亦不及国企。对其境外投资行为的约束只有商务部的年度境外投资联合年检和综合绩效评估,但环境社会影响还没有专门列入项目。

针对越来越多的境外投资活动,中国环保部法规司司长杨朝飞在发布会上表示,在资源紧张、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压力面前,中国越来越多的企业“走出去”,是一个必然趋势。外交部亚洲司张力军处长称,中国和印度在未来将成为世界主要能源消耗国,“走出去”战略,是中国国力增长的重要保证,但与此同时,国际上要求中国承担的责任也越来越多。

《中国对外投资中的环境保护政策》一书中称,中国公司正积极地在世界各地采购木材、矿产、石油和天然气等自然资源。2006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向采矿业资金占总量的40.4%,主要是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黑色金属采选业的投资。

书中引用商务部、国家统计局、外汇管理局等2008年发布的数据,指出中国对外投资集中于资源开发和初级制造业,其区域范围覆盖174个国家,但相对集中于亚洲(77.9%,2008年)和拉丁美洲(6.6%,2008年)。中国对非洲的直接投资虽然仅为9.8%,但一年内涨幅就达到2.5倍。

张力军说:“世界一些国家对中国的崛起感到不适应,中国在海外投资行为上,尤容易受人把柄。”

 “国际舆论主要仍由西方控制,确实存在偏见。甚至有些当地人分不清亚洲面孔,一概认为是中国人,责任也推到中国。”

任鹏认为,中国对外宣传不够,经常是做得多,说的少。许多问题要怪中国自己信息公开不够。他举了国际河网的例子。国际河网是美国一个关注河流和大坝的NGO。2007年9月该组织首次到中国会见中国水电建设集团国际工程有限公司。交流中双方发现由于信息源的差异,之前国际河网了解的某些信息失实,部分国际河网认为该公司参与的项目其实并无参与。NGO要求水电建设重新检查流传的项目清单,并更改相应的记录。彼得·博斯哈德,国际河网的政策主任说:我认为这是一次很好的经验,它实际上增强了我们和水电建设集团之间的信心。

对此,任鹏认为本土NGO应该起到桥梁的作用,促进机构与企业间真实信息的畅通交流。 不过,一直关注中国公民社会发展的《中国发展简报》中文版主编付涛则告诉“中外对话”,在受有限资源、精力、视野和机遇制约的情况下,目前只有少数组织可以真正进入海外投资这块领域。

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在加快,更多中国环保NGO也在尝试走出去。中国民间组织“绿色流域”从2008年开始,联合八家本土组织评选绿色银行创新奖”,推动银行等金融机构参与环境保护,鼓励银行在发放贷款于海外投资项目时考虑环境保护因素。一家名为“民间国际”的组织也在知识分子圈内发起对中国境外投资的关注。其发起人香港著名学者陈冠中,在致成员的信中说:“现在中国已经是一个实力强大的国家(虽不算超级大国,但我认为至少强于中等强国),中国知识分子到了该认真关注此问题的时刻。”

 

孟斯,“中外对话”北京办公室执行编辑。

首页图片为专家就老挝南俄河5号大坝对下游村民进行咨询,图片来自中国水利水电建设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