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

中国低碳转型有内在动因

潘家华认为,一方面国际上日益要求各国合作减少碳排放,另一方面中国也有其发展绿色经济的内在动因。低碳转型不是转与不转的问题,而是如何加速的问题。
中文

低碳转型:不是转与不转的问题,而是如何加速的问题

从战略上,中国发展低碳经济,不仅仅是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同时也是可持续的需要、能源安全的需要、环境和生态保护的客观要求。中国化石能源的资源禀赋特征是缺油少气富煤炭。中国目前汽车拥有率约为每千人50辆,不足美国的1/15,欧盟日本的1/10。但石油进口已占石油消费总量的一半以上。根据英国石油公司的数据,中国石油探明贮量,只够满足11.3年的需要。中国天然气的出采比比石油高三倍,也只有32.3年,只有全球60.4年的一半。中国煤炭储量相对丰富,但贮采比按目前速率只可采41年,只有全球贮采比122年的1/3。中国13亿人口,庞大的经济规模,巨大的能源需求,中国不可能完全依赖世界市场。况且中国煤炭开采,破坏了地下水系,引发地质灾害,事故频发,生命代价巨大。煤炭燃烧排放的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重金属汞、粉尘和固体废弃物,引发巨大环境代价。能源安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社会,要求中国迅速而大规模转型,即使没有气候变化,低碳、零碳发展也势在必行,迫在眉睫。

第二,中国向国际社会宣布的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水平降低40%-4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15%,以及森林碳汇目标,是中国低碳增长转型的行动目标。中国的上述目标难度大,刚性约束强。碳强度目标只针对化石能源燃烧的二氧化碳,没有包括其他温室气体。从十一五20%节能目标的实现情况看,今后难度会不断增大。但是,非常明确的是,中国正在制定的“十二五”规划,会纳入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并分解到各省和主要行业部门,作为约束性指标加以落实。目前低碳城市、低碳社区、低碳企业、低碳消费已成为全社会的行动,中国低碳转型的声势,比发达国家还要浩大。中国风能,太阳能的增长速度远高于多数发达国家。

第三,中国的低碳增长转型,需要国际协同努力。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的能源消费和碳排放仍将增长,对全球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形成挑战。可见,中国的低碳转型,仅有中国的努力是不够的,需要全球共同努力。资金在某种程度上并不重要,中国有资金,发达国家有更雄厚的资金,如果发达国家的资金不能立即转型零碳,即使发达国家慷慨解囊,也不能在中国立即实现零碳。技术合作似乎比资金更重要,技术可以指明减排的潜力和方向,但更重要的是发达国家在低碳消费方面的率先垂范,如果发达国家人均低碳排放高生活品质,发展中国家必然效仿,可能做得更好。
 

转型进程:与发展阶段和水平相适应

中国碳强度减排是相对目标,即使中国碳强度下降45%,如果中国经济仍按10%的速度增长,中国在2020年温室气体排放总量还将增长60%,这与中国承诺的全球2°温升上限控制目标存在矛盾吗?

低碳转型必须与发展阶段和水平相适应。中国在15年间(2006-2020),尤其是在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时期,将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幅度高达40%-45%,目标高,难度大,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做到。中国改革开放30年,经济以年均10%的速度增长。目前的工业化已处于中后期阶段,2009年钢铁产量达5.7亿吨,水泥16.5亿吨,均占全球产量的50%左右,产能已近饱和甚至过剩,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也将趋缓,难以达到年增10%的水平。例如德国,作为一个成熟经济体,经济增长多稳定在2%左右,因为德国经济外延扩张空间有限,生活品质提高的幅度也有限,不可能像发展中经济体或大规模工业化阶段那样持续高速增长。不仅如此,中国经济增长已经出现从规模扩张到品质提升的转型,制造业比重将不断下降,服务业比重会持续上升。因而同样的经济增长速度对能源需求的增长必将大幅下降。因此,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温室气体排放会有所增加,但不可能以10%的速度增加。中国认同2°目标,也必然会努力与国际社会一起实现这一目标。

中国认同《哥本哈根协议》中2°温升目标,但对于长远减排目标,例如2050年全球温室气体减半的目标,并不认同。这是为什么?中国参与全球温室气体减排,希望减得更多,但2050年减半的表述,缺乏科学、公平基础。第一,全球减排目标,应该由近及远,远近协同。但是,发达国家并没有明确2020年的中期目标,即使给出的目标,也难以确保2050年减半目标。没有2020年目标,而谈2050年目标,逻辑上不通。第二,2°目标与温室气体减半的关系尚具有科学不确定性,需要进一步研究明确。第三,是公平考虑。目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排放各占50%,如果发达国家在当前人均12.6吨水平上减排80%,2050年人均还有2.5吨二氧化碳,发展中国家从当前人均2.6吨水平上减20%,2050年人均水平只有2.1吨,显然不公平。如果不是等比例减排的“祖父原则”,而是人均历史累积排放的碳预算分配,公平合理,发展中国家的碳排放权益得到保障,发展中国家必然赞成2050年减半的总量控制水平。

 

潘家华,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

图片来自绿色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