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

新一轮“西部大开发”面临难题

中国为推动西部发展作出了新的努力,但在紧锣密鼓的发展过程中,环境问题仍然被忽略。董振国和张桂林报道。
中文

中国旨在发展落后地区经济的“西部大开发”已有10年。今年,中国政府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将进行新一轮的“西部大开发”。《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近期在四川、广西、重庆等西南地区调研发现,一些制约西部发展的老问题,如交通障碍、产业结构和聚集度、生态环境保护等,仍未得到根本破解。

出海通道舍近求远

中国西部地区的落后,除历史原因外,很大程度上在于其不利的区位条件,缺乏东部沿海那样便捷的出海优势。例如重庆,在招商引资时,外商认为在沿海城市出口物流成本低很多,从重庆外出要多几千公里路,所以宁愿在沿海建厂。一些技术含量低、物流量大的企业在这方面的考虑尤为突出。

西部大开发以来,西南各省区一直在为打造出海出境大通道努力。广西作为西部地区唯一沿海省份,目前正着力打造泛北部湾合作西江亿吨级黄金水道建设。四川省则定位于打造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的历史使命,目前正在强化成都铁路枢纽地位和功能,全面打通东西南北出川铁路大通道。云南省明确了新十年的新发展战略:努力把云南建设成为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

然而,前述西南地区的构想在实施过程中均遇到一系列困难。广西打造的北部湾港,近年发展迅速,但进出口货物量仍少。西南地区将广西沿海作为出海通道,本比取道广东、上海近很多,但据调查,目前仍很少有这样的选择,反而舍近求远。如四川、重庆的大多数企业选择上海作为出海通道,主要依托沿长江的优势,水运成本低。

产业结构逆向调整

目前西部多数省份主导产业仍集中在石油、天然气、煤炭、有色金属、水电开发等领域。由于主导产业单一,能源、原材料等重工业快速扩张,近年来,西部一些地区的产业结构甚至呈现逆向调整态势。主要表现在产业链条短、加工深度和综合利用程度低的采掘和原料工业占工业经济的比重逐步扩大,产业结构低级化趋势愈发明显。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西部高技术产业增加值仅占规模以上工业的5.6%,比2000年还下降3个百分点,比东部地区低了7.8个百分点。

重庆大学教授蒲永健说:西部地区如果仅仅盯着资源优势,一味追逐开采加工项目,忽略了旅游、特色文化等环境友好型产业,就很难走上多元化开发路径。西部将会掀起新一轮的资源开采、开发高潮,产业结构逆调整的趋势很可能进一步加剧,可能严重破坏生态环境。

新兴产业污染隐忧

调查发现,西部地区竞相承接来自东部沿海的电子元器件制造、光伏产品制造乃至大化工等所谓高科技、资本密集型项目,但并未充分认识到潜藏的环境隐患。甚至一些生态敏感区也以引进新兴产业为名,随意放宽环保准入门槛,带来新的污染隐忧。以光伏产业上游的多晶硅生产为例,四川省正打造成都-乐山-绵阳硅产业带,其中乐山的多晶硅产能达到7500吨,预计到2013年,以万吨多晶硅为核心的硅材料及综合利用销售收入可达到1000亿元。各地招商部门都以招到这类新兴产业而自豪,但却忽视了它的污染问题。多晶硅属于高耗能和高污染产品,从生产工业硅到太阳能电池全过程综合电耗约220万千瓦时/兆瓦,同时还将产生8倍于它的四氯化硅,这是一种高污染有毒液体,且再利用成本昂贵,目前中国多数企业未安装或未完全安装相关的回收设备,容易造成环境污染。

电子信息制造业也是近年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点。目前,四川、重庆和西安三地的IT产值均超过千亿元,其中主要是电子元器件制造。如四川省遂宁市近年引进近百家电子元器件制造和电路板制造企业,形成占地达4000多亩的电子园。这些企业的污染状况如何,并没有引起当地政府太多重视。西部地区竞相布局大化工项目,带来的环境隐患也不可忽视。去年4月,中石油四川石化80万吨乙烯、1000万吨炼油项目在四川沱江边的彭州上马,这个基地位于成都上风上水方向,距离彭州市区仅5公里,距成都市区也只有39公里。在生态环境极其敏感的三峡库区,由德国巴斯夫投资的全球最大MDI生产基地即将落户重庆长寿区,由于中间环节包括40万吨硝基苯生产装置和30万吨苯胺生产装置,也引起了较大争议。

董振国 张桂林是《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原文载于2010112日《瞭望》

图片来自Ling Sh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