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

事实深处——近观中刚矿业合作协议

一个非政府组织最近发布了一份关于中国在刚果民主共和国--刚果(金)投资的报告,开启了一场重要的讨论,但约翰娜·扬森、姜闻然认为,这份报告在方法论上的缺陷,使读者无法对事实有更为充分的了解。
中文

(编者按:这篇文章是对中外对话关于非洲环境和发展系列的文章的总结,这一系列文章都对中国的角色报以特殊的关注。关于全球见证报告的观点总结,请参考山姆·吉尔的介绍性文章《深入讨论中国企业在非洲所扮演的角色》)

最近监督组织“全球见证”发布了一份题为《中国与刚果:患难之交 》的报告,报告中对中国与非洲接触的最重要的里程碑之一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这个里程碑就是2007年的华刚矿业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协议(合作双方为刚果(金)政府与中国公私企业组成的联合投资财团),合同金额高达60亿美元。报告对该项协议进行了全面的概述,列举了这项合作的语境、背景、细节和争议。

其实,报告的核心观点并无新意,自从2007年以来,这些观点已经被刚果的反对派和市民社会活动者、外交官和国际活动家们提到过很多次了。但是,这份报告还是很有意义的,它用一种很有教育学意义的方式对错综复杂的观点和争论进行了综合归纳,而这个工作是之前从来没有做过的。由于全球见证组织在西方德高望重的地位,它拥有广泛的受众。报告有英法中三个语言版本,让专业圈子以外的广大公众也能对2007年的这个合作项目有一个详细的了解,这是一个非常具有创意、值得赞扬的努力。

然而,与这种权威性的地位和巨大的舆论影响力相伴随的是在分析和方法论上的责任,而在这个案例中全球见证并没有完全肩负起来。尽管报告的建议很中肯,分析很透彻,但方法论上存在的少数缺陷会让读者感到对这个极为复杂的故事缺乏全景式的认识。

田野调查从来都是一项棘手的任务,刚果(金)当然也不例外。全球见证的研究团队非常值得赞扬的一点就是深入刚果(金)内部,与利益相关者进行接触,但一些接触途径似乎也不是那么有效。

刚果和中国的利益相关者都应该更加公开地分享信息,这是毫无疑问的。但人们同样期待的是对这样敏感的案例进行调查的研究团能够付出更大的努力,对利益相关者和他们手头的信息进行接触。全球见证团队所经历的接触途径确保以上的困难至少可以用一种微调式的网络化策略得到一点缓解。然而,由于报告声称的主要借口就是关于2007年合作协议的信息不足,上述做法会让这个说法的可信性大打折扣。

最初的合作协议签署后,针对其中有争议的地方,双方在达成共识后又做了修订。然而,尽管全球见证的报告出炉时,距离最终的修订已经过去了一年半,但它却选择避开对修订内容进行分析,这让人们对这份报告的方法论打上了更多的问号。协议刚刚签署的时候,要看到相关文件当然是很困难的,但如今它们已经在金沙萨流传了好一段时间了。由于合同分析是报告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如果能够对修订内容进行详细评估,将让全球见证的说服力大大增强。

这份报告十分值得赞扬的一个初衷就是要让那些没有专业知识的读者也能读懂。但这样的努力需要通过恰当的背景知识的形式树立分析架构,而实际上那些对刚果(金)的政治环境缺乏认识的读者会觉得摸不着头脑:论点的上下文背景是什么?该国矿业部门的信息分享和财政支持的基础设施项目的通常做法又是什么?围绕这一交易的讳莫如深究竟是一种“不幸的例外”,还是一贯如此?

基础设施项目的规划和定价当然向来都是迷雾重重的,但程序上的迟滞也是(中刚合作协议的)细节如此模糊的原因。目前,整个项目计划还在中国国家发改委(NDRC)接受详细审查,只有发改委对矿山的预计生产能力表示认可,基础设施项目的贷款支付率才能确定。

最后,中国方面信息的缺失让报告的分析分量进一步打了折扣。上面我们提到由于没有恰当的网络化策略,报告根本没有把中国回答者的观点和解释包括在内。最突出的例子就是报告中说中国方面几乎不存在什么商业风险,但在我们最近的访谈中,无论是中国的利益相关者,还是西方的外交官们都认为中国方面在这次交易中面临的商业风险是相当大的。而这种表态绝非什么算计好的花招,甚至连中国方面都承认他们为了确保获得采矿特许权,没有经过更深入的可行性研究就匆忙签署了协议。

一位心里有数的读者现在就可以得出正确的论断了,即风险因素是所有采矿企业的天然组成部分,中国方面自然也会在合同上写明基础设施花费的退款内容。的确,中国方面最有可能从这次合作中大赚一笔,但它仍然非常小心翼翼,因为要在一个政治环境动荡的国家用采矿企业的收入偿还如此巨大的一笔贷款,还是面临重重风险的。

中国国家发改委至今还在对中刚合作协议进行详细评估,迟迟没有做出最后决定,原因之一也正在于此。由于对中国方面经历的风险没有进行关键的分析,报告对各方面事实缺乏深入探究的失误就更加明显。从总体上来说,《中国与刚果:患难之交 》这份报告还是值得肯定的,它向广大受众介绍了华刚矿业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协议的复杂性、争议性和挑战性。但是,由于上文中我们提到的方法论上的缺陷,对这份报告还需要进行更加严格的审视。

作者简介:约翰娜·扬森,丹麦罗斯基勒大学国际发展研究博士候选人;姜闻然,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中国学院院长、麦克塔格特讲座教授。扬森和姜闻然从2011年5月开始在刚果(金)进行田野调查。本文最早发表于2011年3月出版的《非洲新兴大国的前景》中。 

主页图片作者 FairPhone

全球见证组织的Lizzie Parsons对此文做了回应。请阅读其回复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