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势汹汹的明星企业
这不是天方夜谭——一个造电脑的想要去“种菜”。联想董事长柳传志就想这么干。
2011年10月10日,联想董事长柳传志在对媒体谈到联想控股未来行业发展时说:“农业是我们非常重点的一个行业”。随后,联想集团原高级副总裁兼新兴市场总裁陈绍鹏加盟联想控股,执掌现代农业业务。
“新的领军人物到来,新农业业务的发展战略规划也随之展开。”联想控股发言人桂琳对记者说道。
早在2011年年初,业界就传出消息:联想控股有意与成都共同发展现代农业,打造一个知名的食品品牌,最先推出的将是水果产品。柳传志还公开表示:目前共有12个农业投资项目正在洽谈。
与联想一样,对“种菜”产生浓厚兴趣的还有“地产巨头”——大连万达的王建林。
在北京城西北的延庆县的近一万亩的农田上,王建林掌舵的万达想要打造一个年产1200多吨有机蔬菜的基地,虽然,万达此前跟“有机农业”没一丁点关系。
就连搞电子商务的京东商城CEO刘强东也来凑热闹。此前,在京东商城的网站上,一直挂着一件特殊的商品——“来龙”牌有机大米。这是刘强东在他的老家江苏省宿县种植的有机大米,“杜绝一切污染”。如今,该商品已经显示“售完无货”。
“种大米是一个尝试,京东商城的有机农业业务还在进一步的探索中。”接近刘强东的一位业内人士说。
野心更大的则是汇源的朱新礼。在北京城东北部的密云县一个四面环山的山沟里,汇源集团的朱新礼正在“捣鼓”着一桩新“买卖”。
400亩的有机白桃,300亩的有机杏树和李子树,30亩的有机杭椒,20亩有机草莓……在这片15000亩的土地里,朱新礼想要打造的是“第二个汇源”。
在成为果汁领军企业之后,这位汇源集团的掌门人如今的目标是——成为“有机农业的巨头”。
从IT到地产,从电子商务到饮料业,这些带着雄厚的资本、多年积累的管理经验,来势汹汹的大老板们纷纷开始“种菜”,这或将给有机农业带来一场深刻的变革。
资本的新宠
五年前,这些大老板们还未曾意识到有机农业增长潜力。彼时,青云投资经理张立辉依然苦于难找合适的“有机农业”投资项目。
“土地资源有局限,有机产品认证体系不完善等一系列的问题,当年的有机农业市场还不够完善。”张立辉说。
2006年,国际最大的风险投资“红杉资本”向来自福建的蔬菜生产企业利农集团投下500万美元,高盛以20亿元收购双汇集团,资本由此高歌挺进农业领域。
此后几年间,先后有德意志银行、黑石投资集团、凯雷以及赛富亚洲等国际投资机构“染指”中国农业领域。
2010年,投资进入了高峰。青云创投和其他投资机构联合给上海多利农庄投资1000万美元。成立于2005年的多利农庄是上海最大的有机种植农庄。业内人士透露,多利农庄2010年的利润额达到5000万,2011年,这一数字将至少增长一倍。
来自投资分析机构清科研究中心的统计显示:2010年,农业领域创下历年投资的新高,共披露投资案例47起,投资金额达到8.91亿美元,仅从投资金额看,超过历年累积金额的一半。
“绿色、有机的种植方式正成为吸引资本关注的要素。”清科研究员肖珺对记者说道。
敏锐的大老板们显然嗅到了这一机会。
此前,中粮多次派出团队,考察上海多利农庄的运营,中粮麾下的“我买网”正伺机以100亿的投入打造有机产品的网上销售平台;卖完“有机大米”还不过瘾的刘强东甚至也想在上海周边种菜,并有意通过多利进行托管。
“有机农业领域既没有一个既定的品牌,也没有有影响力的公司,这恰恰是资本可以快速进入、快速扩张的所谓蓝海。”张立辉说。
最早进入有机农业领域、通过“企业礼品”形式成功开辟了有机食品销售渠道的正谷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正谷)董事长张向东,在总结有机农业的商业化运作时认为:“销售渠道是这其中最有价值的环节”。
肖珺分析道:“除了资本优势,其原有的零售和网络销售平台,正是这些明星企业进入有机农业的先天优势。”
有机农业需要“大靠山”
对于如此之多、如此强大的竞争对手,多利农庄的创始人张同贵并未感到多少压力。相反,他对南方周末记者说,“有实力的企业进入使得这个行业规范起来,也能够带动中小有机企业更加规范。”
有机农业在中国的发展。国内最初引入“有机农业”概念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但自从引入一直到2005年,有机农业都是以出口为市场导向。”清华大学社会学博士后、小毛驴农庄的创始人石嫣这样对记者说。
直到2008年,以含有三聚氰胺的“毒奶粉”事件为代表,一系列食品安全事故引起了国内对于食品安全问题的广泛关注。“也是在这个时候,国内逐渐形成了以社会性参与为主体的有机农业。”石嫣说。
然而,与欧美相比,中国的有机农业仍然处于“襁褓期”。仍然处于产业边缘的有机农业迫切需要强大的产业集团的参与,来增强自身的话语权。
自2009年起,在著名的“三农问题”专家温铁军的指导下,石嫣就一直在海淀区一块不到20亩的农田里实验“社区支持农业”的有机小农发展模式。
两年下来,石嫣深有感触。“有机农业目前还没有形成强大的利益集团,在游说政府或者推动某项政策的改变上,我们无法想像和中化这样的大型化学农药生产厂抗衡的结果。”
“至少,大企业的进入从改良一方土壤、保护一方环境来看是有积极正面的作用的。”虽然对大企业大举进入有机农业持谨慎态度,但石嫣仍对于大企业的上述积极作用,做出了肯定。
小农和大农的“战争”
不过, 这些携巨资、有实力的“大靠山”却是一把双刃剑。
记者在跟高一程通电话的时候,他正在送菜的路上。这天是星期一,住在成都郊区30公里开外安龙村的他,每周三次将自己村里几户农民合作生产的有机蔬菜送往城里。
40亩地,9户村民,供应着成都市区170户家庭的蔬菜,每月收入大概2000元左右——高一程和其他村民,组成了一个小小的有机农社,忙得不亦乐乎。
过去一年,先后来到安龙村谈合作、投资甚至收购的企业很多,其中不乏知名的企业。高一程都一一拒绝了。
“我们本来就是小农,农民一旦变成产业工人,不仅不能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情,未来的生活也无法得到保证。”高一程解释道。
为了寻求规模化,大企业进入农业生产领域的关键一环是要通过土地流转集中土地。以汇源位于密云的15000亩土地为例,涉及两个村共900户村民。北京汇源康民有机农业有限公司种植园的负责人陈志博介绍说,2006年,汇源在此进行土地流转,村民获得的土地流转费用是每年800元/亩,每5年结算一次。
“农业的生产组织形式由此发生了根本的转变。”正谷董事长张向东说。短期来看,农民获得了比平日劳作更高的收入,似乎是件好事,但长期来看,农民与土地的割裂存在着巨大的隐忧。
事实上,类似的隐忧已经在有机农业发展比较成熟的美国出现。
有机农业在美国作为成熟的产业,已然由为数不多的几家大公司主要掌控:在供应蔬菜方面,包括“加利福尼亚有机食品”、“土地农场”在内的公司从加利福尼亚、亚利桑那以及墨西哥州等地,将产品运向全国,并掌控了几乎所有超市的销售;而在食品加工领域,美国最大的有机公司又被最大的食品加工公司“卡夫”所收购。
美国有机农业最早的推动者伊丽莎白·哈德森告诉南方周末记者:美国大企业发现销售有机食品能够赢利,因此不断收购现成的有机企业,或者自己设立有机企业进入这个领域。“然而,不公平地对待雇用农民工人,压缩有机小农的生存空间,以及利用自己强大的影响力影响有机标准的提高都是目前美国有机农业存在的隐患。”
以“生态、健康、关爱、公平”为核心的有机农业的价值,似乎在有机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面前变得岌岌可危。
大老板们进军有机农业的脚步已经加紧,土地流转之后如何确保农民的长期利益?类似高一程和他的农庄这样的有机小农,又会如何和大老板们对抗,现在还未有答案。
袁瑛 南方周末记者
文章原刊于2011年10月20日《南方周末》
图片来源:绿色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