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最近几周,两份报告突出强调了中国大型企业环保表现差强人意。一份是碳信息披露项目组织(CDP)给出的中国第四季度碳足迹报告,CDP是英国的一个非盈利组织,它呼吁全球大型企业分享他们的碳足迹数据报告,中国的百强企业中仅有11家企业响应。另一份报告则是来自美国《新闻周刊》的全球绿榜,在金砖四国中,中资企业在环保透明度和管理力度上表现最不理想。倪欢着眼于《新闻周刊》的数据,探究导致环境管理差异的原因。
自2009年起,美国《新闻周刊》杂志每年都会发布一份全球大型上市公司环境绩效的排名。这份排名或被一些企业认为是树立其良好品牌形象的工具,或成为一些表现欠佳的大公司在发展企业品牌上的障碍。今年,这份排名首次将评选规模从全球100家增加到500家,其中不乏来自新兴经济体的入围者。中资企业差强人意的表现一目了然,值得深究。究竟是什么原因在阻碍中资企业?他们将如何在明年全球绿榜中有更好的表现?
十月,《新闻周刊》及与其合作的两家研究机构,Trucost和Sustainalytics,共同发布了两份榜单:全美最大500家企业的绿色排名和全球最大500家企业的绿色排名。软件巨头IBM在全美排名中拔得头筹,但在全球排名中屈居第二,位列德国保险巨头慕尼黑再保险之后。
32家大陆中资企业跻身全球500绿色企业,其中金融企业占13家,电信企业占4家。大陆中资上市公司排名靠前的企业均来自金融业和信息产业,这与全球绿色排名靠前企业的行业背景基本一致。中国银行虽冲入百强,但也仅位列第92名。其余上榜中资企业绿色排名集中于榜单末位。
仅4家中资企业,即占12.5%的上榜中资企业,整体绿色评分超过60分,即在中国普遍被认为百分制的“及格”线(全球排名中38%的企业超过60分)。香港4家入围全球500绿色企业绿色评分均低于60分,台资企业入围的有3家,除台积电以外,以代工为主业的生产企业的绿色评分均未“及格”。可见,绝大多数上榜中、港、台上市公司的绿色表现还应有更大改进。
这个榜单是如何形成的呢?其评比标准以企业公开披露的实际数据和事实为依据,每个企业的绿色总得分(Green Score)是对三个指标进行加权评估:企业环境影响(45%)、企业环境管理(45%),以及企业可持续性沟通与披露(10%)。每个单项评分均为百分制。
“企业环境影响”指标基于Trucost公司收集的行业性数据,评估某一企业在全球运营的整体环境影响。它使用了464个行业的超过700个评估指标,包括9种温室气体、水利用、固体废弃物、对造成酸雨和雾霾的排放物等等。Trucost在数据不可获得的情况下,使用其经济投入-产出模型,来推算与企业相关的指标数值。
“企业环境管理”指标基于Sustainalytics公司全球信息平台的定性分析,通过企业是否制定环境绩效政策、是否实施相关项目、是否制定环保目标、是否通过认证等来评估企业的环境绩效。Sustainalytics从三个方面衡量:企业自身运营、企业分包商和供应商,以及产品和服务。
最后一项“环境披露”指标,评估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的质量和透明度。它同时参考被评企业是否承诺参与或签署国际相关环境披露倡议和准则,如全球报告倡议,或碳披露项目(一家位于英国的游说世界大公司披露其碳排放的机构)。
《新闻周刊》的排名提供了一个基于证据的、跨行业的,对世界主要上市公司环保事业和绩效进行比较的评价标准。它揭示着中资企业是否有改进的潜力。那么,造成中资企业与国际同行之间差距的原因是什么?
在金砖四国中(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中国大陆的企业的整体绿色表现看上去最好,并得到了最高的整体环保绩效得分(即第一项评分指标)。但是,中资企业却在环境管理和环境披露两个方面的表现却最不理想,可能有以下几点原因:
首先,相对而言,大部分中资企业没有成熟的IT系统来管理环境影响数据,这就限制了他们披露信息的能力。相对于发达国家,可持续发展报告在中国更显陌生,国际认可的报告标准也只是在近几年才引进的。很多中资企业正在配备必要的专业系统,如IBM和SAP等提供的,但是他们仍需要一定时间做能力建设。
其次,《新闻周刊》所使用到的指标都参照国际认可的报告标准。尽管入围的32家企业中有24家使用了全球报告倡议或ISO26000等国际标准,但是中资企业总体的信息披露不够透明以至于不能满足国际标准。中资企业在披露环境绩效的透明度上,特别是负面表现的数据显得保守。他们在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更倾向于陈述好成绩。同样,创造更加开放的信息披露环境需要一定的时间。
此外,排名机构在获取中资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报告方面会遇到语言障碍,以及排名机构无法与被评企业建立即时沟通的联系,导致一些中资企业的“信息披露”指标评分为零或偏低。
因此,排名机构开始尝试与中国本土研究公司合作,就像Trucost公司明年的计划一样,通过改进沟通方式,为排名机构展示本土被评企业内部运营的全视图。
另外,上榜中资企业还显示出不同行业间的明显绿色绩效差异,这也许反映了相关产业层面的政策和行业引导带来的直接影响。入围的13家中国金融企业的环境绩效普遍比其他行业的中资企业好,包括资本产品和零售业。成绩最突出的中国银行在全球上榜90家同行企业中排名27。政府自2007年推出的绿色信贷政策可能起到过较大影响。2008年,中国银行业协会成为中国第一个发布行业性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行业组织对此可能也有推动。
但是,金融行业也有其自身的问题。在过去的两年中,中国民间环保组织一直在密切跟踪银行业的环保表现,并发现中国14家上市银行中只有四家对于高污染高耗能的行业贷款完全透明化。实际上,在《新闻周刊》的“环境披露”指标下,中国的上榜银行平均得分只有12.6。显然,中国上市银行的可持续发展报告也不尽人意。
但是,业界中对分享数据有着越来越强的争论。全球金融业的不稳定,已迫使机构投资者们对企业的风险评估更为严苛,他们对可持续信息披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满足“三重底线”要求(一个联合国支持的评估企业在经济、生态和社会发展的全面方法论)的企业往往能因其良好管理长期环境、社会风险而吸引社会责任投资者们的青睐。美国《新闻周刊》2009年绿色排名的前100家绿色企业,在过去两年间,在相同权重下,比标准普尔500指数企业的业绩高出4.8%;《商业周刊》绿色排名前100名企业中,财务表现最强的前三十名在过去两年内得到24.1%的回报,比标准普尔500指数企业高出14%。
不仅仅只有中资企业对投资界这样的要求表现迟钝。苹果公司在今年因信息不透明持续遭到中国民间环保组织的问责。苹果在此次全球绿榜中整体排名位列第117位,在26家同行企业中排名第18。它的环境披露得分仅28分,在同行中为倒数第三名。与此同时,苹果公司在亚洲的两个主要生产商:富士康和广达的环境披露得分仅为18.8和8.3。如果我们想对中资企业有更高的期待,那我们必须也对大型跨国公司有更多的要求。
本文是对原载于《中国新闻周刊》2011年10月24号的文章的修订版。已经作者授权使用。
倪欢,环境保护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顾问,现任“基于证据的中国绿色信贷政策评估项目”的项目经理,该项目由英国外交部“全球繁荣基金”资助。
此文由能源基金会与中外对话合作的“绿色发展”项目资助 。
主页图片作者:BigEd Sti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