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

书评:清洁发展机制在中国

延斯•海因认真研读了米里安•施罗德的《气候治理在中国基层》一书,并认为此书不仅局限于“清洁发展机制”这一窄小领域内,更对复杂的市场议题有着清晰细致的分析。
中文

《气候治理在中国基层——混合型参与者与市场机制》
米里安·施罗德
麦克米伦出版社 2011

正如书名所言,米里安·施罗德《气候治理在中国基层——混合型参与者场机制》一书直接切中当今气候变化讨论中几个最重要的问题的交叉点。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同时又是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在这场讨论中自然占据了独特的位置。此外,本书根据气候变化的本质特点,将关注点从国家层面的治理转向国际和地方层面,合乎逻辑;另外,无论是在哪个层面,气候变化治理中的市场机制问题都是热点之一。

京都议定书
允许发达国家投资减排项目来抵消本国的碳排放,此方式被称为国际“清洁发展机制”(CDM)。本书关注的就是清洁发展机制,特别是中国地方的清洁发展机制中心 。这些机构隶属于当地政府,任务就是协助完成清洁发展机制项目。施罗德选取了四个中心作为个案研究,分析这些机构对项目推广的作用,并为环境治理总结可以普遍推广的经验。

本书开篇简要介绍了中国的环境治理状况,包括体制导致中央和地方政府工作重点之间的矛盾、环保和发展之间的矛盾。此外本书还描述了中国的清洁发展机制市场的发展情况,并列举了地方机构在项目实施时所面临的障碍。

本书的主体内容由对四个清洁发展机制中心的个案研究构成。书中首先主要采用访谈和整理原始文献的方式,详细介绍了宁夏甘肃湖南云南四地的清洁发展机制中心的背景、架构,分析了它们的推广能力,实力发展状况和项目发展情况。之后,作者通过该机构的“市场份额”数据——即该中心在该地项目中所占的比例——来说明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发展情况。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作者总结了清洁发展机制中心的改进措施,以及半公半私的混合型机构在对气候变化进行有效治理方面所起的作用。

本书结构清晰完整,通俗易懂,无论对专业人士还是普通读者来说,都是轻松阅读的佳作;另外,书中的分析清晰明了,细致入微。开篇部分简明扼要地介绍了中国环境治理情况,为本书主要部分交代了背景。对于个案,也同样条分缕析,如作者所承认的那样,离开本书框架,这些个案研究很难再被使用。

各地的清洁发展机制中心的权限、组织结构、与当地政府的关系、项目规模相去甚远,它们的成就也各有高低。总体来说,中心的影响力较弱,在清洁发展机制市场的早期发展阶段,推广和实力建设最为出色。

对各个中心的影响力大小起主要作用的是其各类活动的时间。较早进入清洁发展机制市场的机构更能引起当地关注,但它们的实力也相对较弱,导致它们在市场发展时难以占据一席之地,从而限制了其长期的效用。

另一个影响中心成败的重要因素是它们半公半私的性质——这也是贯穿全书的主题之一。一方面来说,这种混合型机制使得中心具备政治影响力,公信度高,但另一方面,这也限制了这些机构在做无关公共利益的组织管理决定时的自由。

施罗德列举了一系列提高中心效率的方法,最主要的一个就是明晰权限,增强机构的可信度,并有统一的检选基层中心的方法。另一个必要的举措,就是引入连贯的、将机构角色变换纳入考虑范围的商业策略,使市场多样化,避免有机构被排挤出局。

在很难获得地方完整数据的情况下,施罗德此书细致清晰地展示了清洁发展机制中心和混合型机构的情况,让人了解中国环保的状况。比如,书中没有简单地对比各个中心项目推广影响力,而是以市场份额来评估中心的效力,此方法能更好地分析竞争力。

本书对复杂多样的清洁发展机制中心的分析令人信服,并让我们借此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基层气候变化治理情况。

延斯
·海因是查塔姆研究所能源、气候与发展项目的项目专员

翻译:索瑞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