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

中国企业最大海外环保收购案

首创集团以51亿人民币收购新西兰最大固废处理公司——首创掌门人刘晓光为何做此决策?新西兰的固废处理技术能否真正引进中国?
中文

最大跨国环保收购

2014年6月30日,北京首都创业集团(下称“首创”)宣布以9.5亿新西兰元(约合51亿元人民币)收购新西兰最大固废处理公司Transpacific New Zealand(下称TPI NZ)公司100%股权,这成为中国企业在环保领域的最大海外收购,也是新西兰固废处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交易。

在这之前,首创集团掌门人刘晓光并不是中国环保产业的活跃分子。更多时候,他是和朋友圈里的任志强、冯仑和潘石屹(三人均为中国房地产商)一同纵论中国房价的房地产商。

作为北京市国资委所属的大型国企,首创的主业是基础设施和房地产,其投资的资产包括京港澳高速、京津高速、北京地铁4号线、5号线以及北京四百多万平米的地产项目等。作为基础设施的一部分,首创在全国拥有一百多家供水、污水处理厂。

现在,这个总资产规模超过12687亿元的特大型国企宣布发力环保产业,希望在现有水务板块的基础上继续扩张环保业务版图。

“这个收购让首创在固废处理领域的规模一举跻身全国第二。”刘晓光对记者说。

“买一个少一个”的资产

进军垃圾处理之前,刘晓光理想的收购标的必须满足5个条件:规模大(垃圾处理能力必须在2000吨/日以上);产业链完整;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客户支付能力高;具备未来增长潜力。

按照这5个标准,从2013年2月起,首创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并购标的,从希腊、西班牙,到马来西亚、葡萄牙,全世界进行过一轮“摸底”后,刘晓光对全球垃圾处理企业形成了自己的看法:国外垃圾处理技术普遍高于中国,管理规范化程度高于中国;跟能源矿产资产一样,固废处理资产也属于“买一个少一个”的资源性资产;首创应当尽快下手。

由于上述标的要么规模过小无法满足首创胃口,要么政府深陷经济困境支付能力存疑,直到2013年10月29日,美国TPI集团对全球发布招标信息,宣布出售其在新西兰的垃圾处理业务,即其旗下公司TPI NZ。

作为新西兰垃圾处理行业排名第一的公司,TPI NZ前端建立起了一个面向大众的全国垂直收运网络,中间则是针对生活、建筑、医疗等各种垃圾的中转与分选系统,后端产业还包括填埋处理、沼气发电、废液处理,甚至环卫特种车辆设计的产业链各个环节,中国国内分析师称其“产业链堪称丰满”。公司资产包括1100名员工,800辆汽车,29个垃圾转运站和5个垃圾填埋场。

TPI NZ在新西兰当地废物处理行业排名第一,2013财年收入约3.69亿新元(约合19.7亿元人民币),净利润1.07亿新元(约合5.7亿元人民币)。然而,其母公司TPI集团却在金融危机中受到重创,至今未能恢复,不得不通过出售资产筹集资金偿还巨额债务。

所有的条件,都符合刘晓光的胃口。不过也应当符合其他竞争对手的胃口。

同时看上猎物的还有国际私募巨头KKR、凯雷资本以及多家新西兰本地的竞标者。其中,KKR作为世界金融史上最成功的产业投资机构之一,在国际金融界有着老牌“杠杆收购天王”之称。

刘晓光告诉记者,在上述竞标者中,首创的价格并非最高,最终战胜其他竞标者的是首创的产业背景。“其他竞争对手是基金,是财务投资者,买完就会再转卖掉,而我们做产业,运营经验丰富,不会卖掉公司。”

交易公布后,新西兰当地媒体认为TPI NZ 卖给中国人的价格偏低,称是“打了大折扣”。

只有海外并购,才能获得真正技术?

首创希望尽快将新西兰的固废处理技术引入国内。其中包括通过管道设计将垃圾填埋产生的沼气发电的技术;收集有毒垃圾渗透液进行无害化处理的技术;以及通过小型管道喷雾,淡化垃圾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异味的技术。这些技术本身也是刘晓光满意这桩并购的原因之一。

眼下中国面临着巨大的环境问题,对环保技术需求巨大。在刘晓光看来,很多人希望发达国家能够在环境技术上对中国进行技术转移的想法是“一厢情愿”。“只有通过发起海外收购的方式,才能真正获得技术。”

根据中国固废网的数据,目前中国固废处理行业尚处于发展早期,在环保行业的众多子行业中,固废处理仅占环保整体投入的13.7%,而在发达国家,固废处理则是投资和产值均超过50%的最大子行业。目前中国固废行业的发展程度较污水处理行业至少晚3-5年。

中国通用咨询投资有限公司董事薛涛表示,固废行业海外并购的发生,是行业成熟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过去几年,中国本土固废企业的运营实力和融资能力在不断提升,固废行业的格局正在发生改变,本土固废处理企业正在崛起。

但是首创对技术的过度重视引起行业人士担忧。薛涛对记者说,环保技术更新换代速度较快,且国外技术存在国内适应性问题,海外并购如果以技术为主要目的存在较大风险。实际上,目前国内固废处理在技术上并不比国际落后,核心问题在于工程实施和运营管理,后者应是国有企业进入固废处理行业的强项。

商业协作组织中国绿色科技的分析师林骏达也说,以风电行业为例,过去风电行业的技术并购案例较多,但随着行业成熟,风场管理和后期运营的标的越来越多。

“技术引进是必经的阶段,但技术不是唯一的,还有配套的整体制度。”林骏达说。

原文刊于《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