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研究认为,中国积极减排,从而改善能源结构、确保高生产率,中国经济将从中受益。
11月14日发布的这份《中国与新气候经济》报告,属于全球经济和气候委员会的新气候经济项目国别研究成果之一。
《报告》的作者之一、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滕飞说,通过适当的政策设计,2030年达到温室气体排放峰值这一目标对中国经济的负面冲击,可以控制在GDP 的1%之内。如果考虑到其带来的降低空气污染的环境和健康协同效益,相当一部分的经济成本还可以被抵消。
《报告》预测:中国经济增速在2030年将回落至5%。“中国走低碳发展道路是不可避免的。中国必须转型,否则我们无法达到社会经济发展等其他远景。”中国外交部气候变化谈判特别代表高风谈到。
《报告》分析了GDP增速为7%和4%的情景下所带来的化石能源消费与碳排放结果,结果显示:较快的经济增长,使得碳排放绝对量的减排任务变得更加艰难;但如果中国还可以保持7%的GDP增长率,并从中拿出1%GDP用于节能改造、发展新能源技术等,中国对环境质量的改善将比低速增长率情景下容易得多。
在现有节能减排力度下,由于中国经济更易受到能源价格变动的冲击,受影响的产业部门占GDP的约20%,则接近50%的中国城市到2030年仍存在空气质量不达标的风险,尤其是长三角和京津冀地区的主要城市。能源和经济的结构性问题是不达标的主要原因。
同时,即使中国保持目前的节能政策力度,到2030 年石油的对外依存度将达到75%,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将超过40%,煤炭也将大幅超出安全高效的科学产能,能源供应和能源安全方面存在巨大压力。
也就是说:如果不采取更积极的减排措施,中国可能付出经济和环境的双重代价。
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清华大学低碳经济研究院院长何建坤说道:“按照目前节能减排的政策和力度,中国到2030是不可能实现峰值的,很可能会推后。但现在有目标,有利于促进经济转型,建立起发展新能源的倒逼机制,并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去实现。”
因此《报告》测算出在加速减排的情景下,中国的能源二氧化碳排放将在2030年左右停止增长并尽快开始下降,2030年的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会比2010年降低约58%。在这一目标下结合严格的末端处理措施和结构调整政策,可以在2030年实现中国主要城市空气质量的全面达标。
未来由于投资回报率的降低,投资拉动的高经济增长趋势是不可持续的,而资源约束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正逐步显现。如果中国不能通过技术进步及生产率的提高部分抵消资源约束的负面作用,则中国有可能陷入低速增长的“中等收入陷阱”。
反之,在维持较高生产率的情形下,中国能保持更好的增长速度,2010-2020年达到7.9%,2020-2030年达到6%,2030-2050达到4.6%。到2030年中国的经济规模将超过美国,并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
就在上一周,习近平和奥巴马发表了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报告》的研究内容将有助于解读中国承诺目标的可行性。基于研究,《报告》建议在产能过剩的高耗能行业和经济相对发达的东部地区,首先引入总量减排目标,并逐步扩展成覆盖所有行业和所有地区的总量减排目标。
首先应对煤炭消费总量进行控制,使煤炭消费总量在2020 年后停止增长,并尽快实现绝对下降。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将成为未来经济新的增长点。
滕飞谈到,在进行温室气体排放和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的同时,应继续推动化石能源的价格改革。通过价格改革可以使化石燃料价格体现隐藏的外部环境成本,逐步建立起有利于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市场环境。通过竞争性的市场鼓励企业投资于低碳技术,并激发低碳技术领域的创新与发展。
“关于2030年达到峰值,其前体条件是年GDP碳强度的下降率要大于GDP的增长率,2030年左右GDP回落到5%左右。如果中国经济增长低于预期,则实现年份有可能提前。但是大多数人认为中国经济还需要快速增长一段时间,很大程度取决于经济发展前景。” 滕飞补充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