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

绿色金融,金融绿化

改革与国际合作意味着中国或许通过绿化金融来解决其长期受困的环境问题。
中文

中国自然环境状况不佳,约20%的耕地被认为受到污染而危及人类的健康,但这些耕地仍然是食品供应链的组成部分。

据估计,中国每年约有100万人因空气污染而早逝,过去三十年中肺癌发病率增长了近四倍。

解决上述问题需要巨大的投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在中国发展论坛上发布报告称,2015至2020年,中国的主要绿色产业部门每年需要4600亿美元的投资,总计2.8万亿美元。

国际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可持续金融体系设计研究项目也参与了报告的撰写。

中国人民银行将在下月发布第二份绿色金融报告。该报告指出,上述资金多数都来自私有部门,约占85%。该报告以2014年中旬由中国人民银行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可持续金融体系设计研究项目联合发起的绿色金融工作小组的工作为基础。

中国目前的金融体系并不能很好地引导资金流向,从而有助于经济实现具有气候弹性的低碳转型。现在仅有9%的银行贷款符合中国银监会制定的《绿色信贷指引》,与过去相比虽有所进步,但与要求依然相距甚远。

幸运的是也有好消息。中美两国高调达成的气候协议意义重大,反映出两国控制碳排放的雄心。

2014年中国的煤炭消耗量下降超过2%,表明中国最重要的化石燃料的消耗量可能达到了峰值。同年中国清洁能源投资增长32%,达到895亿美元,创历史新高;而美国增长幅度为8%,达到518亿美元,欧洲各国增长率则仅为1%。北京市环保部门称,2014年北京雾霾问题有所缓解,尽管污染物水平还是远超出可接受的范围。

这些进展使我们有理由感到乐观,但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中国金融体系的绿色改革或许正是其中之一。金融市场改革是中国经济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中国还有一些人们耳熟能详的改革项目。这些项目如果成功,则能使金融和资本市场管理更加完善,综合性和多样化程度也将得到提高。但是目前,这些改革计划尚未明确反映出中国绿色发展的政策目标。

这一状况可能将有所改变。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潘功胜,在绿色金融工作小组即将发布的报告中指出,“人民银行正在牵头起草中国金融业改革和发展 “十三五”规划,推动绿色金融发展将是其中的重要内容。”

该报告和发展研究中心的报告均考虑了大量可选方案。银行业务方面的建议包括在税收和监管上给予绿色信贷一定的优惠。根据这一建议,中国将建立绿色债券市场发展框架,包括标准、激励措施、非绿色贷款收益惩罚措施和绿色信用等级等。

最佳实践

证券交易所将要求提交投资者环境报告,鼓励绿色指数和相关交易所交易基金的发展。政策银行,包括近期成立的以国际投资为重点的银行,将结合环境准则和风险管理领域的国际最佳实践,引入借方环境污染的贷方责任制度,并要求特定行业必须购买环境责任险。

央行出台的货币政策以及再融资业务等也将考虑环境影响。

所有这些建议可谓是当今世界上最具雄心、系统性最强的一次绿色金融体系实验。正如发展研究中心报告指出的那样,“构建绿色金融体系并非出于‘额外的’政绩要求,而是关系到整个体系的效率和成效。”

若没有绿色金融,可能会导致资本配置不当,产生定价错误风险以及长期经济增长放缓。这些问题产生的压力最终会导致金融市场不稳定,从而表现不佳。

2016年G20峰会

构建中国绿色金融体系的系统化措施可能会融入国际金融管理架构。特别是如果中国在G20峰会这样重要的政策会议上推广上述措施的话,其影响可能会更加深远。

不将行动局限于国内,则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向外延,包括跨境投资甚至签署贸易和投资协定。这方面也有好消息,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可持续金融体系设计研究项目发现,其他国家同样采取了绿色金融创新举措,特别是在孟加拉国、巴西、印度尼西亚和南非等新兴市场。此外,中国可能会努力将绿色金融融入国际标准,鼓励国际清算银行、金融稳定委员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等重要组织机构在这方面采取行动。绿色金融体系的构建并非易事,在国际层面上展开行动则更为困难,一旦构建成功则能带来重大改变,并有助于金融体系适应并推动21世纪经济朝着包容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翻译:郭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