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出现了一项计算贸易中“虚拟水资源”流动的新方法。该方法表明如果印度继续实行当前粮食出口政策的话,其全部可用水资源将在500年内耗尽。
在亚洲和非洲的大部分地区,人们对水匮乏问题忧虑重重,在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更是如此。因此,一些研究人员开发出新的分析方法来量化水资源消耗。其中一个概念就是“虚拟水贸易”,即商品中所包含的水资源。例如,出口小麦的国家实际上也在出口种植小麦所消耗的水资源。
位于班加罗尔的科学与工业研究理事会(CSIR)的科研团队采用新研发的算法对中印两国的“虚拟水贸易”进行了计算。
该团队首席科学家普拉桑特·哥斯瓦米告诉(PrashantGoswami)对中外对话子网站第三极(thethirdpole.net )表示,一个国家的粮食贸易政策应当保证虚拟水资源不出现净损失;虚拟水资源的净平衡会影响总体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各国需要对虚拟水资源进行更加明智的管理。
这项发表在今年三月《自然》期刊上的分析结果显示,中国近年来开始进口耗水型作物,从而实现了对虚拟水资源贸易的科学管理。
北京林业大学一个国际研究团队在2014年的一篇报告中也得出了相似的结论。该团队的科学家写到,中国的“虚拟水资源净进口出现了显著的增长,从1986年的7.02立方千米增长至2009年的137.14立方千米”。
这一“巨幅增长”要归功于中国在2001年对粮食贸易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此后,中国开始进口更多的耗水型作物,如从美国、巴西、阿根廷进口谷物和大豆。
世界粮农组织的数据表明,中国还主要进口棉花、棕榈油、禽类等耗水量大的农产品,并出口蔬菜、水果、加工食品等农副产品。
相较之下,印度则在农产品贸易中出口水资源。该分析称:“这可能会导致印度出现缓慢却不可逆的水资源失衡”。印度的主要出口作物为谷类、茶叶、咖啡、腰果和糖。这些农产品都需要消耗大量的水。
该分析称,虚拟水资源净出口会严重影响一国水资源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按照当前的水平,印度在300年之内就无法满足自身用水需求,在500年内会耗光全部可用水。
作者基于印度当前的年降雨量推算得出上述分析,并指出气候变化会造成降雨量减少和干旱,进而恶化地表水流失,所以实际情况可能要比预测还要糟糕。
随着印度农业、制造业、服务业、建筑等行业的用水需求不断增加,印度在未来的用水短缺问题会更加严峻。
中印两国的缺水问题
这篇分析报告的作者称:虽然印度的年降雨量要高出中国50%,但总体水资源量却只有中国的67%。
中印两国的水资源都在减少,但印度人均可用水量低于中国。1961年,印度人均可用水量为4098立方米,到了2010年,这一数字已经下降至1519立方米;同期,中国的人均可用水资源只从4113平方米下降至2051平方米。
水资源专家对这篇分析的意义持有不同的观点。
斯德哥尔摩国际水资源研究院(SIWI)的项目经理安娜·佛斯朗德(Anna Forslund)称这篇报告“在中印两国如何应对不断增长的水足迹方面提供了重要信息,中国在不断增加虚拟水资源进口,而印度最近却成为了大量出口虚拟水资源的国家”。
佛斯朗德同时也指出,上述分析结果与此前的一些报告相“一致”。她表示,从国家层面来说,虚拟水资源是各国保证未来可用水资源的重要途径,“但未来可用水资源的充足也取决于各国是否实行更加高效的水资源管理、种植更加依赖雨水灌溉的作物以及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
“很显然,仅靠各国自己是远远无法解决当今的水资源问题的,国际合作以及水资源共享将变得愈加重要。”佛斯朗德如是说。
也有专家怀疑这篇文章的可信度。科伦坡国际水资源管理研究院(IWMI)的科学家称,尽管虚拟水资源贸易相当重要,但这篇文章的作者处理这个课题的方式令人相当困惑。
国际水资源管理研究院的高级科研人员图沙尔·沙哈(Tushaar Shah)认为不应该过多关注出口农作物中“内涵的水资源”,他认为更重要的是农业生产中所消耗的水。考虑到虚拟水出口的比重还不及中印两国水资源总量的2%,“所以它不会造成严重的水资源匮乏。”沙哈说道。
“此外,说虚拟水出口会危及印度300年后的水资源可持续性也是很荒唐的观点,因为在如此长的时间内,中印两国的农业经济以及水资源利用都有可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沙哈如是说。
原文刊载于中外对话子网站第三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