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50多年里,中国经济规模扩大了 80 多倍,但付出了极大的生态代价。最近刚发布的一份报告,追踪了中国682个物种2419个种群的时间序列信息,发现1970至2010年间,陆栖脊椎动物种群数量下降了50%。其中两栖爬行类物种下降幅度最大,为97.44%。
WWF最新发布的《地球生命力报告·中国2015》,初步核算了50多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所付出的生态代价。报告说,地球上的生物承载力是有限且相对恒定的,即使在人类精心管理下,增长能力也有限。1960 年以来的半个世纪里,中国生物承载力总量增长了一倍,呈平稳的线性增长,这主要得益于农业的发展与一定程度的生态环境保护。但同时经济规模扩大了 80 多倍。
WWF中国执行项目总监李琳博士说,超越环境容量和生物承载力的中国经济发展从长远来看是难以持续的。“如何以有限的生物承载力支持快速增长的经济,是中国生态文明发展首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生物承载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具有提供可再生资源和吸收二氧化碳能力的土地面积的总和。
调查发现,在2012 年,中国只有西藏与青海是生态盈余,也就是生物承载力能够满足本地人口消费的生态服务需求。北京现在大约需要 21.5 倍自身生物承载力才能支持本地人口消费。
生态超载正给中国带来一系列环境问题,包括干旱、淡水不足、土壤侵蚀、生物多样性丧失以及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等。
报告说,中国国内生物承载力已经无法满足生产生活需求,所以必须通过贸易补充。通过对 455 项贸易产品类型的分析发现, 2012 年,中国是生物承载力净进口国。净进口的生物承载力约占全球生物承载力总量的 1.3%。约 2/3 左右的生物承载力进出口发生在与 26 国的生物质产品贸易往来之中。从生物质商品来源地看,澳大利亚、巴西、 加拿大、俄罗斯、新西兰与印度尼西亚这些人均生态资源丰富的国家,是当年中国生物承载力进口的主要来源国。进口的生物承载力类型具有浓烈的区域特色,例如,进口自澳大利亚与新西兰的生物承载力以草地为主,进口自加拿大、俄罗斯的生物承载力以林地为主,进口自巴西的生物承载力则以耕地为主。从生物质商品目的地看,中国的生物承载力主要出口到亚太与北美地区。
巴西是全世界生态盈余最大的国家。但其国内消耗量的增长以及为改善短期经济状况将自然资源变现等原因,正在导致巴西的生态盈余缓慢减少,这将迫使依赖巴西自然资源的许多国家寻找新的来源。作为贸易合作伙伴,中国在与巴西等资源丰富的国家进行贸易时,依旧面临风险。例如,自上世纪 90 年代末以来,为了满足直接消费需求和日益扩大的猪肉行业的需求,中国大豆进口大幅增加。2010 年,大豆占中国耕地进口的 54%,其中 34%来自巴西。从巴西进口的其他增长行业包括肉类产业和造纸业。但气候或降雨模式的变化或本地社会经济的不稳定性导致的生物承载力减少,可能在这些大宗商品市场,尤其是大豆市场,引发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