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经济学家、环保官员和环保NGO认为,绿色金融可以帮助管控“一带一路”开发中带来的环境风险,消解合作国顾虑。
“一带一路”沿线大多是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面临工业化和全球产业转移带来的环境污染、生态退化问题。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副秘书长徐庆华近日说,推动该地区的绿色发展,不仅要依靠强有力的末端治理措施,还需要采用绿色金融等手段,从投融资前端建立引导和激励机制,严格控制污染性投资,让更多的资金流向绿色产业。
据中国研究机构清科研究中心数据显示,“一带一路”地区将成为全球建筑业增长的重要引擎,初步统计“一带一路”将涉及64个国家约900个项目、投资金额逾8000亿美元。
但“一带一路”沿线大多是发展中国家,开发中面临着极大的环境风险。中国科学院专门对“一带一路”沿线包括中国在内的38个主要国家进行了评估,认为该地区既是发展水平落后区,又是发展方式粗放区,也是生态环境脆弱区。这些地区国土面积不到世界40%,人口却占70%以上,人口密度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一半以上,对水资源和水环境的压力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排放了55%以上的二氧化碳和温室气体。
“一带一路”开发热潮的到来,会不会让这个地区成为新的污染天堂?领头羊中国,会不会背上“污染转移国”的骂名?
11月底,世界自然基金会联合中国-东盟环境保护合作中心(CAEC)发布了一份报告,认为中国政府对企业“走出去”在环保方面缺少明确和详细的法律规定,监管不到位。“一带一路”沿线投资目标国国情各异,建议中国建立起完善和透明的环境与社会风险信息公开制度,鼓励国内金融机构加入赤道原则等国际现行标准。
中国工商银行城市金融研究所副所长殷红说,银行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管理环境与社会风险。发挥绿色金融的作用,可以让资金配置到绿色的领域,而不再配置到高污染、高能耗、高资源耗费的企业和项目,从而淘汰依赖污染环境来获得利润的企业。
世界自然基金会首席项目总监李琳说,环境风险在银行的借贷风险中的权重不断增加。2007年到2014年的全球投资风险报告中,最早的时候,环境问题并不在前5个最高的风险领域之内,但从2011年开始,跟环境相关的风险进入到各个国家的风险报告中。
殷红说,中国工商银行正在做环境因素压力测试,希望通过量化的识别工具,来测量出环境因素给企业带来的风险,以及传导给银行的风险。
事实上,国际环保组织已经将关注的目光从污染企业,投向提供贷款的银行。例如厄瓜多尔非政府组织曾致信中国6家银行要求会谈,因为他们为饱受争议的铜矿项目提供了资金支持。
国际观察人士对中国银行业发出警告,认为中国缺乏银行环保标准造成了不公平竞争,如果中国要维护自己的国际商誉,银行应该“绿化”起来。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首席经济学家马骏在最近的一次会议上说,把绿色金融要素融入到“一带一路”投资中去,是中国投资机构的长期利益所在,也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他说,截至今年5月底,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64个国家和地区累积投资达到1612亿美元,占中国对外投资总额的20%。“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正成为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重点,中国海外投资机构面临的环境和社会风险也在增加。这迫切需要将绿色金融要素融入到“一带一路”的投资中去,体现中国投资机构对“绿色化”的承诺,消解一些合作国的顾虑,维护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国际形象,提升软实力和国际话语权。
面对中国严重的空气污染,马骏说,除了末端治理没有到位之外,主要因为中国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是污染型的。但通过发展绿色金融,可以帮助中国改变投资结构,从而改变污染型的经济结构。
马骏认为,中国政府已经意识到绿色金融的潜能,构建绿色金融体系业已成为中国的国家战略。今年9月份发布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首次明确提出要建立绿色金融体系。几个星期以前,中共中央在对“十三五规划”的建议中,再次明确提出要发展绿色金融。
但李琳说,他们在调查中发现,无论是银行业,还是国家监管部门,谈到环境和社会风险管控都有顾虑,担心监管过严会削弱经济和市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