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初,中国银行卢森堡分行、纽约分行同步发行了等值30亿美元的绿色债券,覆盖美元、欧元、人民币3个币种。这是国际市场上有史以来发行金额最大、覆盖币种最多的绿色债券,将分别在卢森堡证券交易所、香港联交所挂牌上市。
这次发行创造了数个“第一”的记录,全球再一次感受到来自中国的绿色债券发行动力。
中国自2015年12月启动绿色债券市场,2016年第一季度在全球160亿美元发行量中贡献了一半份额,成为速度最快、最抢眼的角色。2016年前半年,中资机构发行绿色债券约114.8亿美元,占全球同期总额的33%。已批准或已注册的额度约为1436.5亿人民币(含离岸市场),约合215亿美元。
在国际市场上,绿色债券源于责任投资者对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的持续关注。这一绿色金融工具出现于2007年,从2013年开始步入快车道。最初,发行人基本限于欧洲投资银行、世界银行、国际金融公司等国际多边金融组织和政策性金融机构。而在中国,自上而下的政策驱动是绿色债券市场的鲜明特征。
“在中国,建立一个绿色金融体系已经成为国家战略,我们已经取得一些进展。”4月16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华盛顿“绿色金融”论坛上称,未来5年内中国每年在绿色领域的投资将达6000亿美元,是现在的2倍。
预计在强大债券市场和融资需求的支撑下,2020年之前中国绿色债券的年均规模估计将近3000亿元人民币。
政策指引启动市场
在2015年底之前,兴业银行等中资金融机构已经对绿色债券跃跃欲试。但绿色债券本土标准的空白,使这样的努力在国内市场很难顺利展开。
2015年12月,人民银行发布《关于在银行间市场发行绿色金融债的公告》,同时发布了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编制的《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相当于为市场提供了项目筛选的基本参考工具。这份目录给出的项目范围,包含六大类、31个二级类目。六个一级类目分别为节能、污染防治、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清洁交通、清洁能源、生态保护与适应气候变化,覆盖节能减排和清洁产业的主要领域。
之后仅一个月,兴业银行和浦发银行就发行了共计300亿元人民币额度的绿色金融债。在绿色金融债的发行人中,还包括以青岛银行为代表的城市商业银行。
接下来,发改委、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等都陆续发布了相关指南或试点通知,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完成绿色债务融资工具的发行注册、推动了发行实践。
大环境推动绿债迅猛发展
另一个显著的有利背景,是中国债券市场本身正处在高速发展期。
根据人民银行发布的数字,2015年中国发行债券总额近23万亿元,相较2014年的11.1万亿规模,翻了一番。信用类债券正在成为企业融资的重要渠道。
与此同时,债市风险正在爆发,山水水泥、淄博宏达矿业、东北特钢、中煤山西华昱等债券违约引发投资者关注。2015年到2016年的违约债券中,发行人多处于钢铁、化工、煤炭、水泥等产能过剩行业,同时也是高耗能高污染的典型行业。在此背景下,市场更加关切新兴产业和绿色主题,抑制风险的投资策略更受投资者重视。一些市场主体开始将“绿色概念”视作一定程度上的安全保障机制,认为债券资金投向节能环保等产业方向使得债券安全性相对更高。中国银行间市场的持续开放,意味着国内的债券可以直接面向更多境外投资者,也足以对中国的发行人构成强大的激励。
几个月来,中国绿色债券正在覆盖各个不同债券类型及市场。中期票据、永续债、私募债等类型都已问世。迄今为止的发行主体包含了非上市民营企业、上市国企、上市民营企业等多种不同类型。
亟需第三方认证体系
国际市场上,责任投资并非慈善行为。责任投资是一种风险相对较低、收益相对保守但持久的投资选择。让今天的中国投资者对这样的未来前景建立信心,对绿色债券乃至整个债市的健康发展,都至关重要。
很多投资者目前并不将绿色债券看作一个特殊的市场产品,首先关注的依然是投资绿色债券的切实利益,以及信用风险情况。因此,发行人积极呼吁持续的激励政策出台,尤其是第三方认证体系的尽快规范。
完善的第三方专业认证体系将促进绿色债券募集资金用途方面的信息透明度,意味着绿色债券权利与责任的对等。目前看来,进一步增强信息披露的相关要求,尤为紧迫。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首席经济学家马骏多次公开表示:“为了保障市场的健康成长,必须发展第三方认证。我们要从一开始就杜绝‘漂绿’行为。”
从国际市场的情况来看,第三方认证的提供商包括学术机构、审计机构、评级机构及社会责任咨询机构等,门类多元。在中国国内,一批由审计、咨询机构出具第三方认证或专业评估的债券项目,已经获得监管机构的批准。
绿色债券的市场规范正在国际上逐步形成和完善。2014年国际资本市场协会(ICMA)联合多家金融机构共同推出“绿色债券原则”(GBP),成为国际市场上被广泛接受的自愿性指引,在2016年6月刚刚完成了最新修订。它建立了绿色债券的基本框架,建议发行人使用外部认证来确保绿色债券符合规范要求,也支持第三方标准的开发和使用。
中国正在这个方向上做出积极探索。一边通过合理的政策激励加速培育投资者群体、引导社会资本支持节能减排领域,一边加强制度供给、强化信息披露和第三方专业体系建设。在全球绿色债券市场的发展中,中国正在承担起更大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