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

 “一个星球”峰会提振气候融资雄心

《巴黎协定》签署两周年之际,世界各国争相在绿色融资领域立下承诺,海伦娜·莱特写道。
中文

12月12日,来自全球的国家元首、市长和商界领袖齐聚巴黎,共庆《巴黎协定》签订两周年。在此次“一个星球”峰会上,与会的政府、银行、企业和投资机构都高调宣布了一系列有关气候金融的决策。

美国是唯一一个还未承认《巴黎协定》的国家。因此,据报道,特朗普总统并未受邀参加此次峰会。但从峰会的情况来看,特朗普的立场并未削弱全球气候行动。随着气候变化风险在全球议程上重要性不断提升,金融、商业以及政府也在不断加快行动步伐。

从煤炭转向清洁能源

其中一份重磅公告来自世界银行集团,它宣布自2019年起,停止对上游石油和天然气项目的投资。这份声明意义重大,因为根据最近的数据,在《巴黎协定》签署之后,世行仍在投资石油和天然气行业,2016年在化石能源勘探领域投资了约10亿美元。

淘汰煤炭的行动又添新的动力。英国和加拿大牵头成立的“弃用煤炭发电联盟”又吸纳了瑞典、加利福尼亚州以及24个企业界新成员。然而,该联盟面临着的一个重大考验是能否争取到亚洲新兴经济体的加入,后者正是新增煤炭投资集中的区域。

在另一份重要的公告中,23家最大的国家和区域开发银行同意调整自己的融资结构,使其与《巴黎协定》保持一致。国际开发金融俱乐部(IDFC)有69个成员国,麾下总资产超过4万亿美元(26.5万亿元人民币),其最大的成员——中国国家开发银行2015年的承诺资金达1300亿美元(8600亿元人民币)。

确保大型公共银行的投资与《巴黎协定》相一致,这一点意义重大。因为公共金融机构可以通过降低可持续项目的风险来促进社会资本对此类项目的投资。例如,印度国家银行突出强调了它与世界银行建立的一个新伙伴关系,旨在为屋顶太阳能发电系统提供新的信贷额度,从而鼓励更多投资进入该领域。

世界银行还宣布,将对高排放领域的所有项目中采用碳排放影子定价方法,将污染成本考虑在内。前美国国务卿约翰·克里将碳定价称为 “我们(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能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

中国也是峰会的一大焦点。绿金委主任马骏表示,到2020年“中国每一家上市公司都必须公开环境影响信息”。中国的清洁能源装机容量占全球三分之一,但“一带一路”倡议中海外投资对气候产生的影响也令人担忧。马骏承认,如果不采取措施,“一带一路”建设产生的排放量“可能是中国的三倍”。

私营部门的行动

私营部门也做出了大量承诺,将从化石燃料领域撤资。法国保险业巨头安盛(AXA)将逐步停止对新的煤炭建设项目承保,荷兰银行(ING)将在2025年之前停止煤炭项目贷款

全球投资者还启动了“气候行动100+”五年计划,以控制排放。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加入此计划的机构资产总额超过26.3万亿美元(174万亿元人民币)。

2017年是绿色金融的发展机遇期,全球绿色债券发行量达到1000亿美元(6620亿元人民币),汇丰银行最近推出全球首个10亿美元的可持续发展债券(66.2亿元人民币)。

英格兰银行行长马克·卡尼透露,已有230多家公司承诺与“气候相关金融信息披露工作组”合作。这些公司的总市值超过6.3万亿美元(417亿元人民币)。工作组建议企业披露有关危害性投资的信息。据卡尼说,如今这一举措正在“成为主流”。

全球最大的养老基金——日本“政府养老投资基金”(GPIF)宣布了一个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基于科学的目标”。日本的目标是到2020年有100家公司制定这一目标,以确保实现化石燃料领域投资的缩减。

城市的发展机遇

这些新的举措为快速发展的亚洲城市带来了新的机遇。“全球市长盟约”成员包括东亚和南亚的34个城市 ,人口占全球总人口的10%以上。该组织宣布与世界银行建立新的气候伙伴关系,在全球150个城市投资45亿美元(300亿元人民币)。欧洲复兴开发银行在推出绿色城市气候融资加速器项目之后,还将大力投资于城市建设。

今年以来,加勒比海几个岛屿遭受了前所未有的飓风袭击,其领导人计划创建世界上第一个“气候智能区”,实施规模高达80亿美元(530亿元人民币)的计划,其中包括100%使用可再生能源。而哥斯达黎加、埃塞俄比亚、德国和瑞典等14个国家也着眼未来,承诺出台计划,争取在2050年前达到碳中和。

最后,中国有望很快启动碳排放交易计划。作为全球领先的能源融资主体,中国是实现《巴黎协定》目标的关键。在这些开发银行、投资者和保险公司的高调承诺之后,全球的目光将转向中国,以及其为绿色金融体系和海外绿色投资所做出的努力。

 

翻译:于柏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