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

全国碳市场启航:你需要知道的五件事

如何看待千呼万唤始出来的全国碳市场?请看莉莉·白和姚喆的解读。
中文
<p>中国将完善全国碳市场的相关立法工作,到2019年全国性碳交易终将进入试运行。图片来源:Alamy</p>

中国将完善全国碳市场的相关立法工作,到2019年全国性碳交易终将进入试运行。图片来源:Alamy

2015年,中国最高国家领导人习近平在一次中美双边会谈上宣布了在2017年启动全国性碳交易市场的计划。对于世界头号碳排放国而言,要在短短两年内建立起全球最大的碳市场,难度可想而知:这意味着中国需要获得并管理7000多家企业的碳排放数据,并设立松紧合度的排放总量,如此才能避免经济增长不被拖累。2013年开始,七个省市陆续上马区域性碳市场试点,为全国性碳交易试水。与此同时,国家发改委也发布政令,对十个重点行业进行温室气体排放数据的监测和记录。

这一系列工作为今天发改委正式宣布《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方案(发电行业)》奠定了基础。这份文件相当于一份指导全国碳市场逐步成形的路线图。根据能源基金会北京办公室的分析,2018年中国将完善全国碳市场的相关立法工作,并完成发电企业的配额分配,到2019年全国性碳交易终将进入试运行。

那么,在目前阶段该如何看待中国全国碳市场“软启动”的意义呢?中外对话总结了五大看点。

1. 中国碳市场将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碳交易市场

等到正式上线,中国全国碳交易市场规模将超过长期以来位列全球第一的欧盟市场,成为全球最大的碳市场。即便首批仅纳入了发电/供热行业,其覆盖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也将占到全国三分之一左右(35亿吨),并且最终将涵盖八个行业。由于电力/供热行业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全国近一半,中国全国碳市场规模会几乎相当于欧盟碳市场的两倍。

谈到首批纳入碳交易市场的行业选择,能源基金会中国项目主管刘爽认为:“电力行业排放数据的透明度和可信性都是最高的,所以是最适合作为首批纳入中国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的行业了。这也是为什么世界目前规模最大的两个碳排放交易市场——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和美国加州碳交易市场——都在初期就纳入电力行业的原因。”

中国碳排放构成


 

2. 碳定价可能是中国最有效的减排工具

在中国实施的各项温室气体减排政策中,碳定价具有极大的减排潜力。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NSCS)、发改委能源研究所(ERI)、能源创新机构(Energy Innovation)进行的建模分析表明,到2030年,在实施碳定价的情况下,碳排放将比常规情境减少27.49%。

尽管碳排放交易系统将发挥重要作用,但并非万能;该研究也指出,中国要实现气候目标,必须同步实施其他补充政策。中国目前的减排政策组合印证了这一观点:碳市场将与一系列其他措施共同发挥作用,例如电力行业改革和新能源汽车双积分制度等。

3. 配额管理决定全国碳市场的减排效果

中国碳交易试点的市场碳价上下波动,但大多数时间维持在每吨60元人民币以下,平均价格大约为每吨30元人民币。国家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司副司长蒋兆理称,碳价要到2020年以后才会达到每吨200-300元人民币,在此之前,企业无法感到真正压力。2017年中国碳论坛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受访的业内人士普遍预计未来碳价会随着交易量增加而稳定上涨,但价格上涨幅度仍存在不确定性。

美国环境保护署估算,目前碳排放的社会成本为每吨41美元(272元人民币),而目前全球几乎所有碳排放交易系统的碳价都低于这一价格。碳价过低是所有碳交易市场的普遍现象,其主要原因是超额分配配额,中                                               国的试点项目也存在这一现象。美国加州和英国近期就开始通过最低限价的方式来解决这一问题。中国也可以出台此类政策;中国碳论坛研究负责人休•斯莱特表示:“在试点项目中,中国主要依赖事后调整机制和价格稳定储备金的方式稳定碳价。但是,为了鼓励去碳,中国应该考虑实行最低限价制度。”

虽然由于低价和超额分配配额,碳交易市场的机制目前尚未催生出大幅的碳减排,但这些系统已经产生巨大的收入:到2016年年底,全球碳排放交易系统已创造收入近300亿美元。这一收入正用于其他气候变化减缓和适应项目中。

4. 区域试点为全国碳交易打下基础

自2013-2014年起,中国的试点碳市场开始进行交易,为建立全国碳市场打下基础。首批七个试点系统包括五市两省,涵盖13.7亿吨二氧化碳以及3271个责任企业。随着时间的推移,交易量不断增长。中国碳论坛2017年调查报告显示,2016年试点市场的交易量和交易额分别增长了106%和29%。试点系统合规性较高:2016年以来,99%纳入系统的企业能够遵守试点规定。

其中,北京碳市场的碳价最高,并保持高度稳定,维持在每吨50元左右。包括广州在内的试点市场进行了配额拍卖试点——全国碳市场成立初期,配额实行免费分配,最终将逐步转变为拍卖方式。即使在全国碳市场开始交易之后,试点市场预计仍将继续运行一段时间,确保赞未纳入全国市场的企业参与数据收集和减排行动。

 

中国碳市场试点碳价-每日均价(元/吨)(2013年6月18日-2017年6月30日)
​平均价格(元人民币/吨)

图片来源:中国碳论坛《2017年碳价调查》

 

5. 碳排放交易系统将对投资决策产生实际影响

中国碳论坛进行的最新调查发现,受访者认为未来数年碳定价对投资决策的影响将不断增强。超过四分之一的调查受访者来自工业领域,其中绝大部分身在碳市场所涵盖的行业。75%的受访者认为,到2025年,其投资决策将受到中度或强烈影响。一名匿名受访者表示,“环境问题需要各方共同努力解决。市场化的社会发展方式不会快速改变,气候挑战迫在眉睫。此外,碳市场行业已足够成熟,今后三到五年必将产生强大的制约作用。”

展望未来

尽管全国碳市场仍然需要几年时间才能按原计划覆盖八大行业,并产生实实在在的减排效力,不少专家认为这一机制必将大力抬升中国的气候行动力度。刘爽表示,“有了碳排放交易系统,中国就有了收集企业层面碳排放数据的常设的系统,这将为制定和完善其他碳政策奠定基础。排放限额和配额分配也使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获得了更多的经验和信心,从而可以制定出更加透明和公平的碳缓解行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