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自然基金会最新报告指出,缅甸两条拟建的高速公路若不考虑相关生态风险,将可能让沿线地区的环境遭到破坏,而这里居住着缅甸近一半的人口。这两条公路也是中国“一带一路”(跨洲海外基础设施网络)倡议下孟中缅经济走廊的一部分。
“公路途经地区在提供清洁水源、防洪和防滑坡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如果项目不能充分考虑到这一点,我们估计约2400万人可能受到负面影响。” 报告作者汉娜·赫尔辛金这样告诉《中外对话》。
环保人士和律师们担心:缅甸2015年才出台的环境保护法律条例尚不够完善和透明,不足以防止项目给森林植被、用水管理和人们的生计带来的负面影响
拟建的“一带一路”公路走廊项目
法律薄弱
国际法学家协会的法律顾问肖恩·贝恩说:“缅甸还不具备相应的制度和能力,确保项目能够遵守刚刚出台的环境保护法规。”
根据媒体报道和公开信息,世界自然基金会的报告梳理出了两条还处于早期规划阶段的公路交通走廊,它们分别呈东西和北南走向,跨越了缅甸的重要河流和森林生态系统。除此之外,缅甸的其他“一带一路”工程还包括从若开邦沿海地区延伸至中国云南省的油气管道项目、投资高达100亿美元的皎漂经济特区、以及规划中的铁路和公路连接项目。
这篇报告警告说,森林退化是公路走廊项目的一个主要风险。项目将深入到一些之前未曾开发的地区,“这本身就足以给水资源的质量和数量造成影响,特别是在那些水位波动很大、并且森林发挥着重要的蓄、排水作用的地区。” 赫尔辛金说。
很多缅甸人依靠温饱型小农经济维持生计,而这个国家又很容易受到洪水、干旱和旋风等自然灾害的侵袭。
洪水风险
缅甸2015年发生了洪灾, “可以清楚地看到,农业是受影响最严重的部门之一。” 赫尔辛金说。
2015年发生的滑坡和洪水造成了宝贵的稻田盐碱化, 而森林砍伐被认为是因素之一。天然森林廊道的丧失也使得野生动物无法自由活动,影响了生态过程的正常运转。
虚弱的监管
缅甸企业责任中心的维姬.鲍曼认为,缅甸缺少监管框架和清晰的环境评价规范。“即使有这样的框架,也需要进行透明的监管才能使其发挥应有作用。”
“我们已经注意到,印度、泰国、日本和韩国在缅甸投资的基础设施项目也同样缺乏透明度。” 她补充说。
国际法学家协会的肖恩·贝恩指出,很少有投资者真正致力于恪守遵守缅甸的法律,包括像”环境影响评价”(EIAs)这种最基本的法律程序。
缅甸2015年颁布的环境影响评价程序是该国唯一的一个相关法律框架,它要求对大规模的开发项目进行战略环评。
缅甸的“一带一路”相关项目缺乏透明度。据报道,中缅两国政府于2017年5月签署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即“一带一路”的全称)倡议框架下的《关于建设中缅边境经济合作区的谅解备忘录》。
该备忘录的内容至今还未公示。
合法性存疑
鲍曼说:“目前为止,缅甸已经开展的环境影响评价缺乏透明度,环评报告很少公布,并且缅甸政府没有根据法律对这些评估进行披露和征询意见”。
“缅甸没有严格要求(项目方)把‘缓解’手段放在优先位置来应对环境影响,” 她说。她指的是在建设基础设施时,首先要尽可能地避免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其次是缓解,然后是恢复或修复,最后才是补偿。
缅甸的法律也没有达到国际机构制定的、供各国参照的标准。
因此,缅甸在建的大型项目在实施时都有可能违法,“给缅甸的环境、人民、以及中国投资者的声誉带来无可挽回的损害。” 贝恩说。
解决方案
鲍曼认为,要想避免这些问题,需要根据缅甸的环境影响评价框架来规划和设计基础设施项目,并且依照国际金融公司和世界银行的相关标准开展相关研究,包括通过意见征询和规划修正来避免、减少或缓解环境影响。
“但是,目前缅甸缺乏环境治理能力,主要是因为政府能力有限,并且这一状况短时间内不会改变。”鲍曼说。
此外,她还观察到,“项目开发商并不热衷于提高透明度和真正开展 ‘绿色’项目”,而且,当地社区和利益相关者也缺乏环保意识,另外,缅甸普遍缺少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的数据。
虽然主要责任在于缅甸政府,但投资者(包括政府间项目的投资者)不应在可持续发展问题上抄近路。 “这些项目的所有相关方都应该积极主动地落实国际标准,做到公开透明,而不是等待被监管。” 鲍曼说。
她还补充说:“为了国家的长久利益,缅甸政府也需要有效的援助,来帮助他们更透明地管理这种性质的项目。”
世界自然基金会只是希望能够尽早参与到这些项目中去,以尽早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我们没有必要重复很多国家已经犯过的错误,他们在规划和设计时只看重经济成本和收益。”赫尔辛金说。
“我觉得这是一个避免犯错误的重要机会,希望中国和缅甸政府抓住这个机会。” 她说。
翻译:黄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