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

观点:中国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绿色产业应如何布局全球?

与东盟合作是“南南合作”重要战略支点,可推动“中国制造”转型升级,助力全球绿色发展。
中文
<p>泰国猜也蓬府的风电场有32座中国产的风力发电机,总装机容量达8万千瓦。图片来源:Wang Teng / Alamy</p>

泰国猜也蓬府的风电场有32座中国产的风力发电机,总装机容量达8万千瓦。图片来源:Wang Teng / Alamy

“新质生产力”是习近平主席在2023年9月对黑龙江进行视察时提出的一个全新概念。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更是被列为首要任务,充分显示了其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核心地位。

这一概念标志着中国经济发展策略的根本性变革。中国将努力摆脱过去那种高度依赖资源投入、高能耗的发展模式,逐步减少对传统的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投资、低成本制造业以及出口等传统增长引擎的依赖。与此同时,中国将加速转向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发展模式。

绿色产业作为关键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新质生产力的塑造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中国的绿色和高质量发展模式为全球经济发展,特别是全球南方的经济发展和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带来了新的动力、新的机遇。作为中国近邻的东盟,将在实现这一全球机遇的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什么是“战略性新兴产业”

2010年,国务院的一份文件中首次给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定义。这一定义涵盖七个产业:

🌱 节能环保
🖥️ 新一代信息技术
🧬 生物制剂
🏭 高端装备制造
⚡ 新能源
🔧 新材料
🚘 新能源汽车

中国绿色产业的高速发展

近年来,中国绿色产业实现了快速发展,逐渐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绿色产业涵盖了多种有助于实现国民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过度资源消耗脱钩的产业。其中,可再生能源装备制造业,特别是风电、光伏、动力电池以及新能源汽车等领域,构成了绿色产业的重要支柱。此外,绿色产业还涉及环境保护(如固体废物处理、水处理和空气净化)、节能以及新材料等多个方面。

以太阳能电池、电动汽车以及锂离子电池为代表的“新三样”,在2023年的出口价值突破1万亿元人民币大关,同比增长29.9%。进入2024年第一季度,中国的GDP四强省——广东、江苏、山东、浙江——均表现出色,展现出了强劲的增长势头,“新三样”成为推动这些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国内市场对绿色产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拉动作用。以电动汽车为例,2024年4月上半月,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突破50%的关口,动摇了燃油车在市场上的主导地位。与此同时,随着电力脱碳步伐的加速,可再生能源装机呈现出快速增长态势。截至2024年3月底,全国并网风电和太阳能发电合计装机规模达到了11.2亿千瓦,同比增长39.3%。在可在生能源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尽管全社会用电量在2024年第一季度保持快速增长,但煤电发电量却出现了下降

辩证看待“产能过剩”

国际社会对中国绿色产业的快速发展存在一些担忧,如“政府补贴”和“产能过剩”。然而,我们必须认识到,在新兴产业的“培育期”,政府的扶持与引导,特别是包括财政补贴在内的政策举措,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若缺乏这些支持,许多技术创新可能难以走出实验室,与相对成熟的传统能源技术相竞争,实现产业化。

我们也需要以更加客观和辩证的视角看待“产能过剩”的问题。随着新产业的逐步成熟与竞争力的日益增强,其未来的发展路径必将逐渐从依赖国内市场向海外市场延伸。对于出口导向型产业而言,其生产能力往往超出国内需求。此外,中国光伏产业正处于技术迭代的关口,相当一部分过剩产能集中在相对落后的技术。随着高效技术产能的逐步扩张,这部分落后产能将很快被淘汰出市场。

对于渴望加速能源转型的全球而言,中国绿色产业的快速发展具有显著的全球正外部性价值。研究显示,中国制造商的研发焦点往往集中在复杂生产流程的优化上,致力于实现绿色技术产品的大规模、高效生产制造,从而为全球提供了优质且价格合理的绿色产品,为全球实现净零排放提供了重要助力。

激增的电力消费

绿色产业的快速发展,在为中国经济增长注入强大动力的同时,也带来了电力消费和材料需求的急剧增加。

清洁产业的“硬件”部分,生产制造环节是能源密集型的。以锂离子电池为例,其生产过程,特别是正、负极材料的制备以及电解液的制造,均需要消耗大量电力。晶硅提纯作为光伏制造的重要部分,需要在高温环境下进行,这一步骤同样会消耗大量的电能。

不仅如此,绿色技术产品如光伏、电动汽车等,对铝等基础原材料有着显著的需求。而基础原材料加工制造,作为绿色产业链的上游领域,电力需求巨大,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电解工艺,它是铝、铜等基础原材料生产的关键环节,而这一过程是典型的能源密集型工业过程,耗电量极大。

Workers at a photovoltaic workshop
江苏省连云港市,工人们正在生产用于出口的太阳能光伏板。图片来源:Cynthia Lee / Alamy

据统计,2023年中国全社会用电量高达9.22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7%,其中新兴产业的电力消费增长尤为引人注目:光伏设备制造用电量同比增长高达76.8%,新能源整车制造用电量同比增长38.8%,而充换电服务业用电量更是同比增长了78.1%。

“中国制造”转型升级

鉴于中国绿色产业,特别是其“硬件”生产制造部分的庞大规模,本土清洁能源的供应很难满足其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

以铝业为例。长期以来,中国铝业高度依赖自备电厂,且多数为燃煤电厂,为铝业提供了65%的电力供应。为了寻求更环保、可持续的能源供应,近年来中国铝业实施了“北铝南移”战略,将产能转移到水电资源丰富的省份,如云南等。然而,这一策略似乎已触及其发展极限。自2021年以来,云南的电解铝生产多次因水电供应不足而面临限电危机

随着全球低碳产业的蓬勃发展,发展中国家正积极致力于推动绿色产业发展。借此契机,中国应加速推动与发展中国家在绿色产业方面的“南南合作”。

首先,通过将产业链的部分“硬件”环节转移到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可以更合理地利用全球资源,减少资源运输和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例如,一些重工业或能源密集型产业可以迁移到拥有丰富可再生能源的国家,如东盟、非洲的太阳能、水电和海上风能资源丰富地区。

与此同时,这一举措将为中国绿色产业的“软件”部分,即制造服务业——涵盖产品研发设计、人力资源管理以及信息技术支持等多个关键方面——开辟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推动中国绿色产业向以创新为核心的“中国制造”模式转型升级。

其次,这种产业链的优化调整有助于推动技术和知识的传播。中国在很多绿色技术领域,比如电动汽车和太阳能板制造,已经取得了领先地位,通过与发展中国家合作,可以将这些先进技术转移和本地化,帮助这些国家提升自身的产业技术水平,加速其绿色转型进程。

东盟:“南南合作”的重要支点

近年来,东盟已成为中国绿色产业“走出去”的重要目的地,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

报道,中国光伏企业通过直接投资或收购的方式,成功将越南打造成为中国在海外最大的光伏产品制造基地。这不仅为当地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同时通过“师带徒”的培训模式,培育了大量越南本土的光伏领域专业人才。

深化东盟与中国绿色产业合作,将进一步拉动本地相关产业发展,为经济发展提供重要机遇。预计至2030年,东南亚地区的光伏、电池和电动两轮车等绿色产业有潜力实现高达900亿至1000亿美元的营收,而兑现这一潜力可在2050年为东盟创造超过600万个就业机会。

东盟自身的经济产业禀赋及其与中国紧密的双边经贸关系,也令其可以成为中国在绿色产业领域南南合作的重要战略支点,原因如下:

第一、东盟作为世界第五大经济体,其绿色技术市场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2022年东盟GDP约为3.6万亿美元,若将其视为一个独立的经济实体,其规模足以使其成为全球第五大经济体,仅次于美国、中国、日本和德国。为支撑经济增长,实现净零排放,预计至2030年东盟每年需要在清洁能源领域投资920亿美元以上。

第二、相比于非洲和拉丁美洲国家薄弱的工业基础,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东盟国家在制造业相关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其顺利融入以中国为主导的区域绿色产业链提供了有力支撑。以汽车行业为例,泰国汽车制造业高度发达,吸引了众多国际汽车品牌在此设立生产线,同时孕育了大批的熟练工人和技术人员。此外,东盟国家能够生产轮胎、座椅、电池等汽车零部件,完善的供应链为电动车产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A group of people standing around a large sand pit, engaged in an event
2023年3月,比亚迪泰国乘用车生产基地举行奠基仪式。图片来源:Wang Teng/Alamy

第三、中国与东盟经贸关系密切且稳固,已经连续14年成为东盟的最大贸易伙伴。在2024年的前四个月,双边贸易总额再创新高,实现了8.5%的增长。同时,东盟还与美国、欧盟、澳大利亚、日本和韩国等保持着紧密的经贸联系。东盟在全球经贸中的重要地位意味着,对于中国绿色技术企业而言,其不仅是一个重要的市场,更是全球产业链布局中重要的战略支点。

第四、中国作为绿色产业的全球领导者,在动员大规模投资、产业链制造和技术创新等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东盟为中国企业与国际金融机构合作提供了契机,通过利用国际金融机构和多边开发银行丰富的国际市场经验,可大大缩短中国企业和投资者参与海外绿色产业投资的“学习曲线”

绿色产业“走出去”

随着中国绿色产业的日趋成熟和国际竞争力的显著提升,向海外市场进军已成为其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在此过程中,南南合作作为连接中国与其它发展中国家的桥梁,其重要性愈发凸显。

面对绿色产业国际化步伐的不断加快,中国相关政策亟需重新审视与优化,以实现从国内发展的单一视角向全球产业布局的战略性转变。这意味着,绿色产业政策不仅要聚焦于解决国内市场上的发展瓶颈,更要从全球视角出发,深入洞察并灵活应对国际市场的多元需求和各种挑战,对产业的全球布局进行前瞻性和系统性的规划。

这样的转变将有助于更有效地引导中国绿色技术企业开展海外投资,充分利用东盟等全球南方国家的丰富资源和广阔市场。这将在推动中国绿色产业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升级,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形成的同时,为全球绿色发展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