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

数据解读:中国经济率先复苏下的高碳隐忧

2020年上半年数据显示中国经济已领先各国率先复苏,但碳排放也回升明显。在重返发展快车道的同时,中国该如何实现绿色低碳目标?
中文
<p>大连的一个钢铁厂生产线。图片来源:Alamy</p>

大连的一个钢铁厂生产线。图片来源:Alamy

中国国家统计局于7月16日发布的上半年宏观经济数据,向全球展示了一份亮眼的经济复苏成绩单——第二季度GDP增长率由负转正,工业、消费和投资等多个领域表现亮眼。

但经济在复苏的同时,全国二氧化碳排放也在持续增加。今年5月,全国碳排放量已经超过了去年同期水平,并在6月继续攀升。疫情以来,中国政府推出共计4.75万亿元的地方专项债和特别国债,力推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高耗能和高碳排行业的率先复苏,与碳排走高关系密切。这不免引发疑问:中国今年的碳排放是否会因为经济刺激而创出新高?

传统基建力促亮眼复苏

中国上半年经济反弹集中发生在疫情缓解后的第二季度。在此期间,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由负转正,同比增长了3.2%,工业和服务业的生产总值均高于去年同期。

但GDP的快速回升主要归功于工业生产以及传统基建的强势拉动。这可以通过单月投资额看出:固定资产投资和基建投资在4和5月都出现了强势增长,走出了一个利落的V字,其中基建投资在5月同比增长8.3%,为过去一年最高增速。

相比之下,尽管零售业在第二季度也取得亮眼增长,但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率在6月仍为负值,服务业生产总值同比增长率远低于制造业和建筑业等第二产业。

疫情之后的一系列经济措施中,3.75万亿地方政府专项债和1万亿特别国债被国家作为撬动社会资本实现稳定投资的重要手段,而以交通和市政为代表的传统基础设施是此波投资热潮的重点。

63%

地方专项债资金流向了传统基础设施。

这些资金的流向显著偏向传统基础设施投资。据广发证券的统计,截至6月底,约有63%的地方专项债资金流向了传统基础设施,以交通、城乡市政和产业园等基建为主。另据媒体报道,按照财政部的要求,1万亿特别国债中有7000亿元可被作为资本金用于基建项目(其余的3000亿元为抗疫相关的一般性财政支出)。在它公布的12个特别国债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领域中,虽然包括公共卫生体系建设、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建设、应急物资保障、粮食安全、生态环境治理等非传统基建领域,但也包括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重大区域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等可能导致高排放的领域。

复苏难掩“高碳”隐忧

与经济复苏几乎同步,全国二氧化碳排放在经历短暂的下降后也出现了强势反弹,主要原因是高耗能和高碳排行业的复苏。

在疫情影响最严重的2月,全国二氧化碳排放因停工停产和限制出行出现了短暂下跌。但在复工复产和经济刺激的背景下,碳排放同样很快止跌反升。Carbon Monitor的数据显示,全国每日碳排在4月已恢复至去年同期水平。据能源和清洁空气研究中心(CREA)测算,5月的全国碳排已经比去年同期增加了4-5%,部分抵消了疫情期间的下降。

一些与碳排放紧密相关的经济活动的数据,也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碳排放走高的趋势。6月全国发电量同比增加6.5%,尽管来自风电的贡献增加显著,但占发电量大头的火电发电量自4月超越去年同期水平后继续攀升,5月和6月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9%和5.4%;水泥、钢材、平板玻璃等高耗能建材行业的产量在3-4月间均已反弹,其中,水泥产量在5-6月创下一年来的新高,钢材产量也已接近一年来的最高值。

展望下半年和2021,仍是绿色发展窗口期

事实上,单纯的经济增长速度并非中国政府在疫情之后的主要追求。在5月召开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没有设定新一年的GDP增长目标,而是优先强调稳定就业与减贫,目的就在于在外部环境高度不确定的情况下,稳住经济增长的基本盘。

发改委和能源局继续提高了目标,计划在2020年内使风电和光伏发电装机都达到240吉瓦左右。

种种迹象表明,经济下行压力下,中国政府并没有松懈绿色复苏和绿色转型的意图和动力。6月,发改委向地方政府重申煤电厂的去产能目标,强调绿色低碳发展的决心;同月,在中国已提前实现“十三五”(2015-2020)可再生能源装机目标之际,发改委和能源局继续提高了目标,计划在2020年内使风电和光伏发电装机都达到240吉瓦左右。若该目标实现,今年风电和光伏新增装机总量将达65吉瓦左右,比去年扩大约24%。

中国政府也在寻找新的增长点,探寻经济“弯道超车”的机会。3月初,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的会议提出要“加快 5G 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这些以数字基础设施为主的“新基建”,可被视为中国政府试图摆脱单纯依赖传统工业和传统基础设施投资来拉动经济的尝试。从目前多个已出台的新基建投资计划来看,“新基建”范畴还被扩大到特高压、充电桩等有助于能源转型的领域。根据海通证券的估算,2020年5G的投资规模将达到1803亿元,充电基础设施有望达到100亿元,以扩大可再生能源并网为政策初心的特高压也将迎来1800亿元投资。另据隶属于工信部的赛迪顾问估算,今年数据中心投资将达到4166.8亿元

这种种尝试,都让人对中国下一阶段的低碳增长表现保持期待。

与此同时,联合国国际能源署等国际组织也已为全球指明了一种可持续复苏的范式——光伏和风能发电等可持续能源,建筑节能改造,电力网络,电动车、轻轨和公共交通等低碳交通,工业领域的节能和能效管理,以及生物燃料都是疫后可持续经济增长刺激的着力点。这些领域的新增投资不仅能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还能实现减排和控制空气污染的协同效应。放眼全球,谁将在这场大危机和大衰退之后实现更具韧性和更可持续的增长,考验着各国政府的智慧和远见,而率先摆脱疫情危机的中国,应有更多定力与从容解锁可持续的增长潜力,在未来走得更加稳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