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解决大宗商品驱动的森林砍伐问题,特别是热带地区的森林破坏,就无法解决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丧失这两个相伴相生的环境危机。而如果没有欧盟和中国这两个全球最大的林产品市场的合作,就无法遏制森林砍伐。欧盟和中国都拥有宝贵的经验,可以互相取长补短。即将于2021年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第26次缔约方大会和《生物多样性公约》第15次缔约方大会是推进双方在该领域合作的一个契机。
欧盟和中国已经根据《巴黎协定》分别做出了在2050年和2060年之前实现碳中和的承诺。实现这一目标需重点关注土地利用和粮食系统两个方面,因为目前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中,有30%来自于粮食种植和畜牧业、水产养殖、渔业和森林砍伐等活动。
许多温室气体排放都“内嵌”在农产品、海鲜和木材等国际贸易“软商品”中(通常是指通过种植和饲养产生的商品;通过矿业开采产生的煤炭金属等被称为“硬商品”)。中国和欧盟是两个主要的软商品进口市场,其需求是导致2019年380万公顷热带原始森林消失的主要原因。
事实上,可持续农业和森林供应链对于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至关重要。它们必须成为即将在纽约举行的2021年“粮食系统峰会”、在中国昆明生物多样性大会以及格拉斯哥气候大会(COP26)的坚实基础和成功的保障。作为这些会议的共同主办国和全球最大的进口方,欧盟和中国能够发挥重要作用,围绕各自分别在2050年和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承诺,发起国际声势,构建软商品绿色供应链。此外,英国还把可持续供应链列为气候谈判的重点。
欧盟和中国只有共同努力、相互借鉴并与生产国合作,才能成功建立软商品绿色供应链。
当前的局势充满挑战。中欧关系正处于低谷,双方在贸易、安全、外交、技术和人权等方面都存有重大疑虑。同时,双方都知道需要为自己的利益进行合作,并对大气和海洋等重要的全球公共领域进行更好的管理。拜登政府上任后,中美之间日益对抗的关系预计不会从根本上发生改变,这进一步提升了建设性中欧关系的重要性。
欧盟和中国可以以身作则,将建立绿色供应链纳入本国的气候和生物多样性战略。
构建国际绿色供应链为两国展开积极合作提供了一个契机。而要想成功构建国际绿色供应链就需要以可靠的技术和周全的方式来解决导致供应链不可持续的社会经济因素。
欧盟和英国一直通过需求端和供给端的双管齐下,带头在国际上积极推动绿色供应链的发展。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China Council on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简称CCICED)最近的一份报告对上述内容进行了总结。具体措施包括:禁止进口非法来源商品;加强尽职调查和可追溯系统建设;推进透明度、可追溯性工具和技术;加强国际合作(包括南南合作),支持绿色软性商品;使国际金融激励措施与绿色供应链保持协调一致。具体的案例包括2006年的《亚马逊大豆交易暂停协议》(Amazon Soy Moratorium);欧盟《森林执法、施政和贸易行动计划》(FLEGT);《欧盟木材法规》;森林管理委员会(Forest Stewardship Counci,简称FSC)和可持续棕榈油圆桌倡议组织(RSPO)等商品认证计划;以及新近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和《绿色投资原则》。
供应链改善措施需要有经济手段作为补充,为农民和生产国提供激励机制,并辅以土地利用规划管理政策来识别和解决土地用途方面的竞争和冲突。例如,虽然全球棕榈油绿色计划的目标是控制油棕种植园扩张,防止其扩大到森林地区,但是其他农作物、基础设施建设或采矿业项目仍然可能仍会侵占森林,导致毁林率居高不下。只有通过供应链施加国际压力,并采用综合方法解决国内土地使用变化的驱动因素,各国才能减少森林砍伐。在这一方面,中国有着自己独到的国内经验。
中国和欧盟的利益一致
过去十年,中国领导层一再强调要保护国家的自然资产,并以“生态文明”理念为宗旨颁布了多项政策。中国的耕地红线政策设定了耕地面积的最低限度。而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则将中国四分之一的面积按照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灾害防范和关键生态系统服务等功能划分为不同的保护等级。即将实施的“十四五”规划将对各种土地利用政策进行整合。这样一来,中国便成为了唯一一个通过强大的国土空间利用规划总体框架,实现粮食安全、气候、生物多样性、水体和其他生态系统服务目标的大型经济体。
中国在国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经验为其他国家提供了重要参考。在这些经验的基础上,再与更传统的供需模式相结合,以实现个体商品供应链的绿色化。可持续的软商品供应链将帮助中国增强其长期粮食安全;通过分享其生态红线制度和其他土地利用规划框架的经验教训来赢得国际声誉;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支持中国国际绿色基础设施投资;最关键的是有助于昆明举行的生物多样性谈判取得重要成果。
根据“欧洲绿色新政”及 “农场到餐桌计划”,欧盟重申并强调了其2019年的软商品绿色供应链政策。欧盟现在正在推进“绿色新政外交”,从而使绿色供应链成为其与生产国之间建立更为广泛的合作框架的一部分。
与此同时,欧洲领导人也开始强调与中国建立“地缘战略关系”的必要性,这就需要欧盟在某些问题上接受与中国之间存在的分歧,但是建立一段功能正常的关系还需要有一些能够开展建设性合作的领域,而有助于实现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和发展等方面目标的绿色供应链就可能是这样一个领域。
迈向中欧共同战略
中国和欧盟可以将绿色供应链和“生态文明”理念下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这一东一西两种模式结合起来,推动生物多样性大会和气候峰会取得可喜成果。换句话说,欧洲国家所倡导的“纵向”供应链计划可以并且需要与中国提出的“横向”土地利用政策框架相结合。这种结合可以实现持久的变化,并加深中欧之间在相互尊重、合作与学习的基础上的地缘战略关系。
中欧双方展开此类合作符合各自的利益,可以支持和加强双方共同推动的多边框架。因此,应根据《生物多样性公约》(Convention of Biological Diversity,简称CBD)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简称UNFCCC),努力推动软商品供应链的绿色化。欧盟和中国可以以身作则,将建立绿色供应链纳入本国的气候和生物多样性战略,并通过土地使用总体规划框架和其他绿色国际供应链等政策,支持生产国做出同样改变。作为下一届气候谈判的东道国,英国正在推进可持续土地利用和商品贸易对话。因此,欧盟与中国的双边努力也可以与英国协调进行。
作为建立信任和信心的第一步,中国和欧盟可以考虑在少数国家/地区统一步调,推动建立绿色国际供应链和推进《生物多样性公约》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例如,中国已经将埃塞俄比亚和印度尼西亚作为首批重点发展绿色“一带一路”项目的国家。而欧洲国家在这两个国家和其他热带国家有着多年的开发历史。另一个机会可能是考虑采用联合融资机制来支持森林/生产国的供应链绿色化。中国非常希望为《生物多样性公约》带来新的资金投入,可以以此为切入点,与目前欧盟对生产国的支持联系起来。共同的融资可能会有助于克服当前的一些挑战。正是因为存在这样一些挑战,导致针对生产国的一些激励措施至今无法形成统一的步调,从而无法发挥遏制毁林的作用。
最近启动的中欧环境高层对话为增进双方在软商品供应链绿色化领域的合作提供了框架。这样的合作将促进双方的利益,加深中欧关系,并为2021年生物多样性和气候领域重要谈判增添新动能,并取得丰硕的成果。 翻译:Estel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