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政府近年颁布的多份绿色金融指导性文件中,绿色股票都被看作是绿色金融体系的关键组成部分。然而,在同期起步的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市场的发展已取得长足进步,规模已分别跃升至全球第一和第二的情况下,绿色股票却仍处于较初期的发展阶段。
不同于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的着眼在项目层面的表现,绿色股票则关注企业层面的中长期绿色表现。而绿色股票指数一类产品,因其可以根据设定的条件同时跟踪多支股票的特点,成为绿色股票投资中的重要工具。
当前中国市场上常见的绿色股指类型分为主题指数和策略指数两种:主题指数是根据选定的新能源、污染治理等“绿色主题”筛选企业,再将资金平均地注入这些企业;策略指数是根据一些“绿色标准”,如企业的绿色业务收入占比、从事的绿色业务类型等条件筛选企业,再根据这些企业的绿色指标与财务指标综合给企业设定权重,从而有差别地分配资金。两种方法都是通过“筛选”和“加权”两个步骤来完成对指数的编制,前者决定企业是否可以入选指数,后者则是决定已入选的企业可以获得多少资金。
股票指数亦称为股票价格指数或股市指数,是由证券交易所或金融服务机构编制的反映市场上具有相似特性的股票价值的一类产品。绿色股票指数一般是在特定企业样本空间中,使用绿色评选标准和数据分析模型来选择一定数量的企业(多于10家),再经过经济模型计算出组合的价值后构建而成的一种股票指数,是中国绿色金融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绿色股票指数能否引导资金支持绿色企业,一方面取决于指数编制方法中使用的筛选和加权条件是否足够“绿”,另一方面也取决于市场上是否有足够的可靠数据可以获取。而纵观目前中国市场上的绿色股指,无论在编制方法还是底层数据方面,可能都还难以支撑绿色股指发挥它的引导资金作用,这些不足成为绿色股票和股指起飞前的双重掣肘。
绿色股指怎么做到“绿”?
当企业满足指数的筛选条件时,就有可能被纳入指数并募集到资金。股票指数产品有多绿,取决于这些产品中所包含企业的绿色程度。而这些企业是否够绿,则取决于指数使用的绿色指标是否能真正衡量出企业的绿色程度。
从公开的指数编制说明文件中不难发现,许多中国的绿色主题指数是参考国家发改委发布的《绿色产业指导目录》,或者与其相关的一些产业目录中对绿色产业、绿色主题的划分来筛选企业的。这种筛选方式按照企业的业务类型来划分“绿色”与“非绿色”企业,但不再对企业在环境方面的表现做进一步考量。也就是说,只要企业身处目录认可的“绿色行业”,且财务表现符合选股的基本要求,那么即使这家企业在生产、运营或供应链等环节上实际对环境产生一些负面影响,企业也是有可能被选入指数成分中的。这样做表面上看将大量资金引入了绿色产业,但由于缺少对具体企业环境表现的考量,而使一些存在“洗绿”隐患的企业也可能获得资金。
与主题指数不同,策略指数在对企业的筛选和加权都更具灵活性。这类指数不再只关注企业所处行业,而是使用了更为详细的环境指标作为标准。这样做,一方面使指数能对企业进行综合评价(例如企业碳排放强度、环境风险管理能力等指标),另一方面可以将企业的表现用作设置权重的依据,实现向不同表现的企业有差别地提供资金。
股票指数的功能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支持绿色产业发展,而是需要逐渐引导资金帮助高碳排放行业企业实现与“双碳”路径保持一致的转型。
然而,在中国市场的实践中,这种灵活性暂时没有发挥出来。究其原因,我们观察到大多数绿色策略指数目前只会选择单一的环境指标,例如一些指数只要求入选企业在环保产业业务的收入占比达到总收入的一定比例,而缺少对企业自身碳排放、环境目标、转型计划、机遇和风险管理等其他关键领域表现的要求。这样做依然无法帮助投资者充分了解他们的投资组合对环境的实际贡献。特别是随着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宣布,股票指数的功能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支持绿色产业发展,而是需要逐渐引导资金帮助高碳排放行业企业实现与“双碳”路径保持一致的转型,这就需要指数产品使用更详细和更综合的标准来筛选企业和加权。如果沿用当前的绿色指数产品,是很难服务于这些目标。
一些国际先进的指数公司的做法值得借鉴,它们已经在产品编制的过程中加入许多对企业环境表现的详细要求。例如明晟指数公司(MSCI)推出的《巴黎协定》气候一致股票指数(MSCI Climate Paris Aligned Indexes Methodology)。从该指数的选股方法中可以看到,指数对入选企业的1.5摄氏度情景下的转型风险、物理风险、转型机遇和多元化目标等方面提出要求,这些要求在筛选条件方面则体现为投资者对企业三个范围(企业直接排放、外购能源排放、价值链间接排放)的温室气体减排量、温室气体减排强度、绿色收入、1.5度情景下总体风险敞口和公司定量气候目标等在内的19项实质影响指标。这些详细的筛选条件,不仅反映了企业当前的表现,更反映了企业未来表现的趋势,这将有助于投资者找到符合1.5度路径的企业进行投资,从而帮助它们有效地管理其投资组合的气候表现。
不能只有“绿”
投资者依据他们的战略,对不同的投资设立不同的目标。其中一些目标可能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涉及支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方方面面。另一些目标则可能有指向地支持可持续发展议程中特定目标的实现,例如实现碳中和、减少污染、保护生物多样性或者提升社会包容性等,绿色股票指数就属于这种具有特定领域目标的指数产品。
绿色股指的投资者出于预防损失的考虑,不仅要关注绿色指标的达成情况,还需要对可能影响企业财务表现的其他非财务因素做综合考量。在投资者做一笔支持减少碳排放投资的同时,为了尽量预防损失,他们还需要考量更多综合因素,例如需要确保这笔投资不会因为被投资企业发生水污染、违反劳动法或者管理层腐败等问题而受到影响。绿色指数的投资中,也需要加入一些条件,来防止企业行为对首要绿色目标以外的其他可持续发展目标造成重大负面影响,并尽量使投资可以保障基本社会权益。
当前中国市场上的绿色股指在防止对其他可持续发展目标造成负面影响方面,最常见的措施是先对企业在某一种ESG评级中的得分设定门槛,或者采用选取高分企业或剔除低分企业的方法对企业进行初步筛选,再使用绿色指标或者所偏好的绿色主题对企业进行二次筛选。ESG评级中使用的指标不是绿色股指的关键指标,而是作为实现关键指标的同时需要满足的基本条件。这样做,通过使用外部专业机构的评价结果,将社会、治理和其他环境主题方面的基本考量引入到投资筛选条件中,提高了投资组合抵御可持续风险的能力。而这种方法的弊端是,由于ESG评级供应商使用的评级方法存在差异,同一家企业在不同ESG评级机构获得的分数和排名可比性低,从而影响企业被纳入绿色指数的机会。
为了提高绿色股指产品的可比性,一些对企业绿色表现的评价已经开始在方法中引入具有更强公信力的框架,用以作为绿色评价的前置条件。国际上有一些新实践值得参考,如企业绿色表现评估机构CICERO对企业进行评价时,需要企业符合欧盟《可持续金融分类方案》的要求。在这样的要求下,企业不仅需要确保自己的经济活动向所选择的欧盟气侯目标产生实质贡献,还需要确保该经济活动不会对欧盟其他气候目标产生重大负面影响。同时,企业的经济活动还必须符合《欧盟分类法条例》第18条规定的最低限度保障措施,以确保活动符合经合组织《跨国企业准则》、联合国《商业与人权指导原则》、国际劳工组织《关于工作中的基本原则和权利的宣言》中确定的八项基本公约中的原则和权利,以及《国际人权法案》等一系列具有公信力的文件对人权保障的要求。这样做,在引入绿色以外的可持续发展指标同时,也建立了不同评价方法间的可比性,使选股结果更易被投资者使用。
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是关键
想要绿色股票指数发挥支持绿色金融的作用,一方面需要指数本身的编制方法足够科学,另一方面也需要这些指数在运行中可以得到充足而可靠的数据支持。市场上公认最可靠的环境数据是由企业自己披露出来,并经过有资质的第三方机构认证的数据。当市场无法提供这种数据时,指数公司也可以退而求其次地根据企业披露的其他经济活动数据使用模型推算出企业的环境表现。企业披露的数据越是详尽,绿色股指的筛选结果就越能真实反映出企业的实际表现。
为了了解中国股市的信息披露情况,商道融绿近期对2021年A股市场的信息披露进行了一次研究,研究结果显示A股市场上市的4138家企业中只有26%发布了ESG报告,其中有助于分析的定量数据明显较少。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中证800指数800家成分股企业披露温室气体排放量的企业不足200家,而披露公司定量气候目标的企业更是凤毛麟角。这使投资者对企业未来的表现无法进行预期,而且很难就这些问题与企业进行有效沟通。
可见,当前A股市场的披露情况不仅可能无法满足当前市场绿色股指产品和评级方法的需求,更可能使这些产品和方法因受限于缺乏数据而无法继续实现自身的强化与升级,使投资者无法寻找到与上市公司合作的适当切入点。因此,继续提高中国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和绿色相关信息披露水平,进而提高中国市场的透明度仍是当前需要关注的焦点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