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旱让鄱阳湖候鸟食物短缺,为何禁渔让问题更加棘手?

国际鹤类基金会长江项目主任谈大旱对鄱阳湖越冬候鸟的冲击,以及一种生态渔业活动为何本有可能实现人类与鸟类的共同繁荣。
中文
<p>2022年8月,鄱阳湖南昌进贤段水域裸露的滩涂。图片来源:Cynthia Lee / Alamy</p>

2022年8月,鄱阳湖南昌进贤段水域裸露的滩涂。图片来源:Cynthia Lee / Alamy

裸露的湖底板结龟裂,风过扬起“沙尘暴”,人群在湖床上捡拾搁浅的鱼类,或是清理遗留的违规网具……这是今夏关于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的一些广为流传的媒体画面。

今年长江全流域因为持续高温天气而大旱,下游的鄱阳湖提前100天进入枯水期,为1951年有记录以来最早,同时刷新了历史最低水位。10月进入传统枯水期之后,水位再探新低

鄱阳湖是一个水位和水域面积随季节变化巨大的吞吐型湖泊,夏丰冬枯。夏季就开始大旱不合常理。毕竟,江西省政府多年来执着推动在长江和鄱阳湖之间建一座备受争议的水闸的理由,只是鄱阳湖在枯水期缺水。

Siberian crane Poyang Lake
鄱阳湖上的白鹤,又名西伯利亚鹤 (siberian crane)。图片来源:William Mullins / Alamy

极度干旱已经引发人们对江豚等濒危水生动物生存的担忧。同时,鄱阳湖也是数量庞大的候鸟的越冬地,其中包括极度濒危的白鹤和易危物种白枕鹤。大旱不期而至,这些未被事先通知的“跨境旅客”的命运令人担心。为此我们与国际鹤类基金会长江项目负责人金杰锋进行了如下访谈,涉及极端天气给鄱阳湖水鸟的迁徙和生存构成的威胁,人类应该采取的行动,对长江鱼类的“十年禁捕”政策为何反倒减少了水鸟的食物来源,以及应该采取何种措施去弥补。

国际鹤类基金会早在1979年就进入中国开展工作,目前有长江、东北和云贵川三个项目区。在东北,他们的工作重点是丹顶鹤、白鹤与白枕鹤,而在云贵川,则是黑颈鹤。长江项目的绝对重点就在鄱阳湖,主要开展白鹤、白枕鹤,以及多种候鸟的栖息地保护和监测。基金会的工作方法是用鹤类作为伞护种来带动湿地保护,继而保护当地各种水鸟。

金杰锋在2014年加入国际鹤类基金会,目前常驻南昌。在加入基金会之前,他在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同时担任科研科和项目科负责人,主要负责生态监测和科研项目的开展。

中外对话:鄱阳湖是极危物种白鹤和易危物种白枕鹤等众多珍稀濒危候鸟的重要的越冬地,它对这些候鸟的栖息繁衍意味着什么?

金杰锋(以下简称“金”):历史上白鹤曾有三条迁徙路线,在俄罗斯西伯利亚东北部繁殖,以鄱阳湖为主要越冬地的是东部路线。在俄罗斯乌拉尔山脉以东鄂毕河流域繁殖,分别以伊朗和印度为越冬地的则是西部和中部路线。但是,由于栖息地恶化,中部路线自2002年以后就没有再发现过白鹤,西部路线去年只发现了一只。所以,保守估计,世界上有95%-98%的白鹤在鄱阳湖越冬,在洞庭湖有时会出现那么十几只。

白鹤迁徙路线示意图
左图为西部和中部的路线;右图则为东部路线,越冬地位于鄱阳湖。数据来源:国际鹤类基金会(International Crane Foundation),经授权使用;制图:Ed Harrison / 中外对话

白枕鹤在90年代末和新世纪初在鄱阳湖还有三千到四千只,我们的监测发现目前还只有不足一千只。2020年1月的时候,我们跟相关机构合作组织了一次长江中下游的越冬湿地水鸟调查,在湖南、湖北、安徽、江苏这些长江流域省份都没有记录到白枕鹤,只有在江西鄱阳湖有。鄱阳湖生态系统好坏对这两个物种影响巨大,因为相当于所有鸡蛋放都在这一个篮子里。

除了鹤类,百分之八九十的东方白鹳种群也依赖鄱阳湖过冬。此外,雁类在鄱阳湖过冬鸟类中占到八九成,有几十万只,包括小天鹅、鸿雁、豆雁、白额雁、灰雁,甚至还有小白额雁。

如果鄱阳湖湿地发生重大变化,比如水位不合适或食物缺乏,这么多鸟类就无法在湖区待下去,就会转移到稻田、藕田等人工湿地,甚至可能是长江流域的其他湖泊。

您估计今年的干旱可能会对鄱阳湖越冬候鸟种群带来什么影响?

金:今年鄱阳湖的干旱出现在夏天,非常罕见,鄱阳湖夏季本不应该缺水,它也和平时秋冬季的旱非常不同。夏季干旱让湖区沉水植物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洲滩植物提前进入快速生长期。鄱阳湖区在枯水期形成的一百来个碟形湖是越冬候鸟主要的食物来源。白鹤、小天鹅、鸿雁越冬主要靠取食碟形湖中沉水植物的地下块茎,也叫冬芽。干旱导致碟形湖彻底干涸,沉水植物都旱死了,也就无法形成冬芽。

干旱对鄱阳湖越冬候鸟的影响
制图: Ed Harrison / 中外对话海洋

雁类取食苔草等洲滩植物的嫩叶或根茎。按以往鄱阳湖水位的节律,9、10月份碟形湖水位降低的时候,草洲刚好露出来。雁鸭类到来的时候草刚好长了两三个星期,正好符合它们的觅食需求。但是夏季水位过低,让苔草等提前进入了生长季,今年这些草在8月份就开始长了,到现在已经长了两三个月了,已经变高变老,已不适合雁类取食。

所以,今年来鄱阳湖越冬的候鸟会非常缺乏天然食物,为了寻找替代食物,它们肯定会转移到人工湿地。从2016年以来,我们就观测到白鹤、小天鹅等物种陆续向水稻、莲藕田等人工湿地转移。我们预测今年冬天大量的白鹤、小天鹅、雁鸭会转移到人工湿地取食,分布范围会比正常年份更广。它们原来集中在湖区,今年会扩散到鄱阳湖周边的区域,进入到保护区以外的范围,增加地方的保护压力。

事实上,我们在11月3日的调查中发现,已有大量的雁类和灰鹤在稻田地觅食,此外还有数十只白鹤也到了稻田和藕塘觅食。

这也会让鸟类和人类近距离接触,人类活动很容易对它们的取食和休息造成干扰。这也可能造成人鸟冲突,比如候鸟可能因为抢食为家禽预留的稻谷而与养殖户发生冲突。所以我们已经看到一些地方政府预留了一些稻田地不收割作为候鸟的替代食物。

预留稻田地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问题,但够不够吃是个问题。另一个问题是,当大量鹤类、雁类聚集在稻田里觅食,这也会增加禽流感等疫病在这些鸟类之间和由它们向附近家禽传播的风险。此外,靠近人类定居点觅食也让它们更容易受到人为干扰,甚至伤害。

新闻说地方政府还安排了对苔草进行刈割,让它们可以再长出嫩芽供鹤类和雁鸭类食用。但是吃鱼虾螺蚌的鸻鹬类怎么办?

金:它们的取食空间会更小。我们在10月28日的调查中发现,湖区周边的一些池塘、河道、沟渠等泥滩和浅水区域已经被鸻鹬类利用。

为什么近几年鄱阳湖越冬候鸟开始以农作物为食?

金:因为天然食物减少。我们从1999年以来在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四个碟形湖做了持续监测。从数据来看,2015年以后沉水植物苦草的植株和冬芽的生物量和密度整体都呈下降趋势,这意味着白鹤、小天鹅等水鸟的天然食物会减少。

近些年鄱阳湖夏季丰水年偏多——2016、17年水位偏高,2018年正常,2019年也偏高,2020年是特大洪水。夏季水位偏高影响沉水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对它们的生长影响很大。这些年秋冬季水位相对正常,但夏天水位过高导致植株没有长起来,以至于夏末秋初不能形成冬芽——沉水植物靠形成冬芽来应对秋冬季的低枯水位,从而得以过冬。

Tuters of eel grass
苦草冬芽。图片来源:丁明明
Washing the eel grass
苦草植株。图片来源:丁明明

所以,鄱阳湖夏季水位过高和过低都在影响植物的生长节律并减少候鸟的食物来源。

金:是的,近十年来我的感觉是多数年份鄱阳湖丰水期水位高于历史平均,但枯水期提前,而且水位低于历史平均也已成为常态。年内水位季节波动变得更大。

你们没有观察到鄱阳湖冬季水位过低给水鸟生存构成压力,反而是夏季水位过高造成压力?

金:是的。

如果今年创历史纪录的大旱在未来反复出现,甚至变得更加严重,可能给鄱阳湖越冬候鸟带来什么长期影响?

金:今年天然食物不足已经是一个事实,但未必会改变候鸟迁飞路线。一方面候鸟越冬取食的空间区域的变化会比较大,另一方面,食物不够可能会导致它们来年春天北迁的时间推迟,到达繁殖地的时间也会变晚,营巢孵卵的时间变短,继而到了明年9、10月份北方气温下降需要南迁的时候,幼鸟还没有具备长距离迁飞能力,那就会影响整个种群的发展。

除了气象和水文因素之外,2020年初开始的长江流域“十年禁捕”对渔业活动的改变也在影响候鸟的食物来源和栖息地质量,听说国际鹤类基金会也做了一些工作,能否谈一下?

金:“十年禁捕”对候鸟的影响是,在它实施之后,碟形湖内的传统渔业活动“堑秋湖”就无法进行了,继而导致碟形湖水位无法随着候鸟的需要而改变。

鄱阳湖在水位高的时候是一整片水域,秋冬季枯水的时候鄱阳湖周边就会形成100多个碟形湖形成彼此独立的水面,小的一两百公顷,大的七八千公顷。鱼就被困在里面。在过去,老百姓在碟形湖周围修了堰和闸,每当10月份开始陆续拉闸放水,闸口挂着渔网,鱼就被轻易收获。刚好,碟形湖水位的下降和鸟类的陆续抵达大致同步——草洲露出来,雁鸭类正好可以觅食;泥滩露出来,鸻鹬类、鹭类刚好觅食;浅水区域形成后,鹤类刚好觅食。

传统堑秋湖捕捞方式对越冬候鸟来说是一种“红利”,这么多年来它们也已经适应了这种生产方式。

satellite image of Poyang Lake in 2018
2018年12月,鄱阳湖的卫星图像显示了当时的水位较低。图片来源:Landsat / Copernicus via Google Earth

在禁捕之前几年,碟形湖通常由私人合伙向拥有湖权的村委会或乡镇承包,承包费根据湖的大小从一年几百万到几十万不等。但“禁捕”之后,承包不再进行,碟形湖也就不再发生这样人工控制的季节性水位变化。现在只有保护区拥有湖权的的少数几个碟形湖还在放水,但不是为了捕捞,而是为了保护候鸟所需的各种生境。但是保护区外的碟形湖是属于村集体或者乡镇的,就没有人管。去年冬天有一些碟形湖水位过高,因为没有人去控制闸门降低水位。今年夏天干旱,没有人管护闸和堤坝,水很快就流干了。保护区内也有一些碟形湖属于村集体所有,禁捕之前也被承包了出去,而现在也没有管理。

目前已经有专家在向省政府反映禁捕之后碟形湖的管理问题,国际鹤类基金会在和这些专家保持交流。

你们的方案是什么?

金:我们认为在禁捕状态下,政府收回管理确实会有利于候鸟和渔业资源保护。但是禁捕是十年,老百姓还盼着禁捕结束后接着捕鱼。如果收归国有是永久性的话,那政府也要帮助渔民彻底解决生计问题。如果解决不了,收回湖权也会面临障碍。

禁捕之前,堑秋湖完美实现了人鸟利益的一致吗?

金:总体上看堑秋湖对鸟类是有利的,但它还是有优化的空间的。首先,放水的时间没有和鸟类迁到的时间吻合。承包者通常会赶在春节前把水放掉,让鱼可以在春节的旺季市场卖个好价钱。这样放水的时间就比较短,但是雁类9月份就来了,鹤类在10月中下旬到11月初到达。到11月中下旬,各种鸟都迁到了。这时候一些碟形湖还没有开始放水捕鱼,他们想等到春节前。我们希望让他们可以把放水时间提前,并持续到春节后。但是春节之后市场就淡了。

鄱阳湖水位的季节性变化
制图: Ed Harrison / 中外对话海洋

因此2017年我们联合致力于渔业可持续发展的青岛市海洋生态研究会和国际非营利组织Ocean Outcomes,希望一起优化堑秋湖。我们合作做社区调查和渔业资源调查,做多方的工作,希望创造出一种激励机制让渔民愿意拉长堑秋湖的时间跨度,给候鸟提供足够多的食物。因此我们尝试过联系上海等地的酒店作为买家,一方面减少流通环节,一方面让鱼在春节之外的时间也能卖出好价钱。

我们和项目所在地吴城镇的一些村子也达成了共识。当时当地正在建设“候鸟小镇”,想搞生态旅游。2019年新一期发包的时候,一些村子都已经降低了承包费了,而且把保护候鸟的一些条款已经写到了承包合同里。承包户将有责任在堑秋湖的过程中保留小鱼,水不能放太干。但是第二年“十年禁捕”来了,这个项目就终止了,不然要做到2024年。

如果没有堑秋湖,留在碟形湖里的鱼在冬天能活下来吗?

金:能,它里面还是有积水的。

所以禁捕确实能帮助恢复鄱阳湖鱼类种群。

金:肯定能。很明显,夏天你在鄱阳湖走一圈,能看到水里的鱼群,有时从水里跳出来,禁捕之前根本看不到这种景象。禁捕对渔业资源的恢复,江豚和食鱼鸟类食物的保障都是有利的。但是对它带来的生态改变,需要有新的应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