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

气候复原之路

危险气候变化的潜在影响对于中国和欧洲来说情况较为相似,因此在制定气候适应性政策方面的合作将使双方获益颇多。贝弗利•达金陈述了此类合作的情况。
中文

在国际上,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构建低碳经济的迫切需求正在获得更多国家的认可。但是,我们又要面临一个新的事实,仅仅减碳并不能解决气候问题。

气候变化之严重,仅凭减少排放是不能完全解决的,这要取决于我们回应气候变化(对此我们已经致力在做)的能力。因此,创建“气候复原型社会”并且全社会都能对全球变暖的影响做出回应,与建立低碳经济的理念是同等重要的。欧盟和中国在此方面奠定了其先行者的地位。

增强人类适应气候变化能力的做法由来已久,不过随着科学研究的准确性日益提高,以及气候变化引人注目的影响开始在人们心中生根,各国政府都在更为严肃地探讨如何适应气候的问题。例如,《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签约各方对于 2006 年 11 月 发布的《关于影响、脆弱性和适应气候变化的内罗毕工作方案》在帮助各国促进理解和评估环境影响方面的作用达成了共识。2007 年 6 月 在海利根达姆举行的八国集团峰会上,此行动方案受到了各方关注,八国集团首脑着重承诺要加强与发展中国家就适应气候变化和气候研究方面的合作。尤为重要的是,加强我们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的愿望不再被视为是减排政策中的“疏忽”。

不过,为何中国和欧洲尤其要在适应气候方面进行合作?

首先,尽管中国和欧盟在地理上有差异且相距遥远,但二者在全球变暖的冲击下面临许多共同的问题。中国科技部、中国气象学会、中国科学院和欧洲环境署所进行的科学测评指出这两个地区均面临相似的挑战,包括干旱、洪水、农业区域转移和生产力、海平面上涨、自然生态系统干扰和生物多样性损失等等。虽然这些影响在严重程度和地理分布方面可能不同,并且社会经济差异也会在地方层面上影响反应能力,不过中国和欧盟都将经历更为强烈的攻击。

举水为例,欧洲环境署的预测显示,到 2030 年气候变化将导致欧洲南部河流流量减少,从而使南部更干旱区域已经严重的缺水问题进一步恶化。干旱将使类似今年夏天横扫希腊的森林大火的发生风险增大。同时,降雨量提高增涨了欧洲北部地区的河流流量。急剧的降雨(尤其在冬季)将导致洪水更为泛滥,并且由于暴雨参杂城市污水而可能降低水质。干旱和洪水都会造成整个陆地上极大的财产和生命损失。

在中国,由政府部门、中国气象学会和中国科学院进行的预测显示气候变化的自然影响与欧洲极为相似,尽管地理分布状态与欧洲几乎相反。气候变化预期将导致北部干旱地区降雨量降低而河流流量减少,从而扩大受干旱影响的区域;与此相反,南部地区河流流量将增多,而预期洪灾状况将更为严峻。

整体来说,中国发生干旱和洪水的频率会增高,同时水量供需之间的差距恶化。据估计,中国西部冰川地区已经退缩了 21%。虽然可用冰雪融水的总量在短期内会增加,不过预期在 2030 年和 2050 年分别达到供应的顶峰之后会逐渐下降。根据《斯特恩报告》,中国 23% 的人口(大约 2.5 亿人)生活在“主要依靠冰雪融水的西部区域”。这些区域不断严重的缺水情况将对区域稳定有着重大影响。

对于欧盟和中国为何尤其需要进行合作的问题的第二个答案是,双方都意识到需要将气候影响评估科学和政策制定过程相结合的紧迫性,这样他们才能及时促进适应能力。中国政府于 2006 年 12 月发表了首份国家气候变化评估报告,为发展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战略和策略提供了详尽而科学的基础。同时,欧盟委员会于 2007 年 6 月发表了首份关于气候变化与适应的绿皮书,阐明行动案例并简述可行的政策选项。此外,中国和欧盟都已确定需要加强世界范围内在适应气候变化方面协调行动和促进合作的合作伙伴关系。

虽然欧盟和中国可能非常适合在适应气候变化方面共同工作,问题是他们会以什么方式合作?我们总是将此适应归类为“发展援助”下的项目,要求捐助国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源(多数情况是以提供基金的形式)。构建气候复原社会则不同,它要求中国和欧洲成为平等合作的伙伴。

平等合作包括交流知识与技术工具,使我们更准确地预测未来的影响与易受损害的薄弱点。平等合作意味着我们要共同致力于发展整合科学与社会经济研究成果的能力,从而针对地区制定合理的政策。此外,国家间更好的技术合作与投资也是不可缺少的。为达到此目的,应取消对检测、评估设备和适应性技术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其他的方式是通过传统的贸易和投资合作,具体来说要扩展国外和直接投资、合资和人员迁移的机会。

创建气候复原社会也包括共同标准的制定,以增强区域对当地环境变化的应对能力,并遏制会造成气候进一步变暖的行为,如购置空调。举例来说,这包括建立建筑物高效能和产品设计的标准,特别是采暖、通风和空调装置,从而促进能源的节约。此外,还需要增强金融与保险保障,这对于那些最易受极端气候变化影响而无法采取回应措施的薄弱区域尤为重要。

中国和欧盟面临一个抉择:我们共同合作来面对共同的挑战,或者我们各行其道,延误做出响应,坐观其变。但是,等候的时间越长,我们就越有可能被迫做出反应,而采取毫无计划的适应措施。这样很有可能代价很高而又不是稳定之策。

作者简介:贝弗利·达金在2005到2007年期间是英国智库查塔姆研究所的高级研究人员。在那之前,她就职于英国外交与联邦事务部。

首页图片由Madei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