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大家认为中国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由此出现了新一轮的呼吁,要求中国采取行动减少其显著增长的环境影响。在中国内外,这些呼吁遭到了抵制,因为人们认为发达国家应该为迄今为止的大部分排放负责。此外,还有人指出,中国二氧化碳排放的进一步增加是由于生产出口西方的廉价商品造成的。
中国正在迅速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现在向发达国家出口的劳动和高耗能商品越来越多。一个备受瞩目的例子就是2006年圣诞节前抵达英国的爱玛·马士基轮,这艘世界上最大的货轮装载着销往欧盟的4.5万多吨圣诞商品,它们全部由中国制造。
贸易顺差
自从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中国对其他国家的贸易顺差迅速增加。2004年,出口占GDP的比重为34%,贸易顺差为320亿美元,2006年达到1,770亿美元,许多人估计这一数字在2007年至少会达到2,000亿美元。WTO2005年预测中国的出口在2010年将赶上美国和德国,而实际上仅仅两年之后的今天,中国已经超过德国成为世界最大出口国。
中国崛起成为一个全球贸易强国,已经引起欧盟和美国在竞争力和安全方面的紧张。中美之间的贸易纷争多年来屡见不鲜,而且经常会伴随着更广泛的政治紧张。最近尤其引人注目的是食品安全和钢铁补贴问题。同时,欧盟的零售商也召回了一系列有安全问题的中国制造的玩具。此外,在德国照明企业的游说下,欧盟委员会最近将对中国节能灯泡的反倾销关税延长一年。由于欧盟内部正在大力推动淘汰白炽灯,鼓励消费者们转向使用更加昂贵的节能灯泡,这个举动似乎有些“反动”。
尽管巨大的贸易顺差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但它也有负面作用。前任中国商务部部长薄熙来在最近的一次讲话中说,中国有58%的出口来自境内的跨国企业。由此一些人认为,这些企业的大部分经济财富都被其在外国的总部获取了,中国经济并没有从中得到足够的益处。同样引起关注的还有一些商品的污染和高耗能属性,比如出口和内销量都越来越大的轧钢。尽管轧钢在中国出口商品中所占比例已经很小,但产量的迅速增长给中国造成了地方、地区以及全球各层次的环境影响。仅在2007年,中国政府就对这些高耗能商品的出口退税率进行了三次削减,并且对一些商品征收高达10%的出口税。但是,由于强劲的国际需求,这些努力的效果大打折扣。
出口排放
尽管关于中国贸易顺差对排放的影响有一些讨论,却没有进行什么量化工作。在廷道尔气候变化研究中心最近的一份简报中,我们对中国出口商品和服务的排放进行了初步的评估。我们分析的结论是,2004年(最新的全面数据只到这一年)纯出口在中国的二氧化碳总排放中占23%,这既因为中国巨大的贸易顺差,也因为中国经济的碳密度相对较高。中国的出口排放量相当于同年日本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是英国排放量的两倍还多(见图表)。由于中国贸易顺差的增长,2005年和2006年的相应数字还应该更大。
图表一:2004年中国纯出口二氧化碳排放与其他国家总排放量比较
纵:2004年二氧化碳排放(单位:百万吨)
横:(依次为:美国总排放、中国总排放、中国纯出口排放、日本总排放、英国总排放)
其他的研究也有很多,有些得出了类似的结论。2005年,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的水彬(音)在报告中指出,从1997年到2003年,中国有7%到14%的二氧化碳排放是由对美国的出口造成的。中国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的姜克隽认为,出口占中国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20%左右。
由于不同出口产品碳密度数据的缺乏,这些结论不可避免地有不确定性和简单化之嫌。但其中的逻辑是很清楚的。在2012年后新气候变化协议的全球谈判中,各国政府代表应该对中国的“出口碳排放”进行一番再思考。
国际足迹
民族国家可能是大多数国际谈判和条约的主体,但全球贸易意味着一个国家的碳足迹具有国际性。国家应该只关心境内的排放,还是应该对它消费的产品和服务所造成的污染也负起责任?中国等国家的出口造成的大量排放(更不用说这些商品的国际空运和海运造成的排放了)有力地支持着后一种立场。
这个分析还从另外两个方面强调了发达国家率先采取行动的必要性。首先,它为国际气候变化谈判提出证明:工业化国家不仅要为迄今的碳排放负主要的历史性责任,它们也是促使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碳排放迅速增加的原因。其次,这个分析主张进一步努力通过技术援助和财政方法帮助发展中国家减少经济发展中的碳排放,在碳密集经济模式的投资过多之前实现向低碳经济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