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签署的《哥本哈根协议》规定,1月31日之前各国需要向联合国提交其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的国家计划,这一截止日期已经过去了。截至2月1日,55个国家已经就降低排放或者控制排放做出了承诺。尽管如此,国际会谈的前景仍不明朗。
各国按照协议规定向联合国提交的自愿承诺,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 都有着明显的不同,各国的基准年限和承诺程度也大相径庭。举例来说,挪威承诺截止到2020年将其排放量在1990年的基础上降低至少30%。而美国则努 力将其排放量在2005 年的基础上降低17%,尽管美国在他们简短的提交报告中明确说明他们的行动取决于是否可以通过国内立法得到支持,但是由于民主党在上月的选举中失守马萨诸塞州,从而失去了该党在参议院中的绝对多数地位,因此通过这一立法的前景已经变得非常暗淡。中国和新成立的基础四国的其它成员 – 巴西、印度、南非重申了他们在哥本哈根会议前对限制各自排放量增长所做出的承诺。
目前还没有人确定这一新的协议如何能够融入到现有的全球气候治理与谈判的框架中去。负责协调联合国谈判进程的德博埃尔称颂各国提交的承诺“对联合国气候变化对话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中国国家总理温家宝跟众多其他领导人一样也表达了对这一协议的良好愿望,希望这一协议能够为今年在墨西哥举行的会谈上就全球气候问题达成有约束力的协议做好准备。在墨西哥会谈上,将对《京都议定书》的体系和机制进行扩充,并为工业化国家设定有约束力的目标。
但是,近日来自加州的智囊团——突破研究所的经济学家泰德·诺德豪斯和迈克尔·塞伦博格认为“用 于降低碳排放的整个京都框架随着联合国哥本哈根气候谈判的进行而失效了。”他们建议,可以将《哥本哈根协议》作为向一系列更加细化的国家和地区政策措施以及不具有约束力的、自下而上的国际体系迈进的重要一步。他们说:“真正的国际行动将会涉及双边谈判和多边谈判,以开发并应用清洁能源技术。”
这样的一种方式存在着一些风险,而且或许也不足以应对气候变化给全球所带来的特别挑战。简而言之,一种更大程度上依靠各国自觉自愿的方法在减排方面不会很成功。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建议发达国家到2020年将其排放量在1990年的水平上降低25%至40%。据世界资源研究所的分析,各国按照《哥本哈根协议》的要求所自愿设定的减排目标,其结果是发达国家到2020年的排放量降幅将很有可能仅为1990年水平的12%到19%。
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项目催化剂、Ecofys的最新报告,目前各国所做出的承诺还不足以遏制全球气温升高2摄氏度或2摄氏度以上。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的气候顾问扎诺斯•帕兹托在看了各国按照协议做出的承诺后肯定了这一结论。气候互动组织做了进一步的分析,分析表明“如果当前的承诺都得以全面实施,全球气温的升幅将超过2摄氏度的目标,截止到2100年将升高大约3.9摄氏度。”
在过去,国际谈判一直作为催化剂来敦促各国冲破自己国内的各种限制,做出雄心勃勃的承诺。然而,一个靠自觉自愿、没有任何约束力的体系或许会导致各国争当末位的情形的出现,会令各国对自己主动做出的承诺食言。这样的例子已经屡见不鲜了:1月31日加拿大向联合国提交的减排承诺的力度没有该国在哥本哈根会议开始时做出的承诺的力度大。极低的目标加上缺乏确保目标实现的手段,很有可能会导致温度更大幅度地升高。
在确保财政支持方面所取得的进步是哥本哈根峰会为数不多的几个可以被算作成功的领域之一。发达国家承诺在2010年到2013年的三年间出资300亿美元 (合2050亿元人民币)、在2020年之后每年出资1000亿美元(合6830亿元人民币)来帮助发展中国家减轻并适应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影响。但是,正如国际环境与发展学会近期的一份报告所指出的,关键的问题依旧是:资金从哪来?如何分配?作为亿万富翁的慈善家比尔•盖茨最近也对这一问题表示关注,他指出应对气候变化的资金将不会是额外提供的,或许会蚕食掉现有的援助预算。这些担忧并非空穴来风—— 《卫报》报道说英国最初做出的一些资助承诺将被融入到现有的政府资助预算中去。
协议也缺乏相应的法律架构和法律体系的支持,从而无法促使国际融资向低碳发展倾斜。从短期来看,诸如依赖于国际融资来帮助其减少森林砍伐的巴西这样的国家,将很有可能在实施气候变化的相关国家政策时面临重重困难。
没有有约束力的承诺和强有力的法律体系,一个新的体制在很大程度上就要依赖于国家之间的信任。到某一阶段,这种信任有可能不复存在,从而给国家之间的贸易和资金流动带来新的威胁。美国和法国已经开始公开讨论对从那些没有做好减排工作的国家进口碳密集型产品征收关税的可能性。这种关税很有可能不能以公平的方式征收,因此会造成进一步的国际贸易摩擦乃至贸易报复。
面对这些严峻的挑战,或许各国应该重新开始努力在墨西哥达成一个以《京都议定书》和始于2007年巴厘岛的双轨谈判进程为基础的协议。但是这些体制的问题给协议的达成带来了很难消除的政治阻碍。
因此在评价《哥本哈根协议》时,需要一定程度的实用主义。协议中简要地提及了一些核心问题 – 避免森林乱砍滥伐、为发展中国家发展与适应低碳经济提供融资、监控降低排放的努力;如果在这些问题上取得更多的进展,这一协议仍旧可能为一个全新的应对气 候变化的国际框架打下基础。
从过去三个月的情况看,这个框架结构或许混乱不堪、残缺不全、效率不高。但是,它仍旧比国际无政府状态要好。气候变化是个全球性的挑战,如果各个国家各自为战是无法应对的。在这一困难时刻,我们应该对任何迈向国际合作、认可相互依赖的举动表示欢迎。
谭·科普塞是“中外对话”的发展总管。
首页图片由Tattooed JJ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