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

换个角度看哥本哈根:乐观的理由(1)

哥本哈根空洞的协议引发了国际性的悲观。但麦克尔•格拉布认为,历史将会给这个结果更温和的评价。
中文

“(说它是)一场外交灾难也不为过,”一家欧洲报纸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结束后如此断言。人们本来期待这场峰会能够拯救地球,但最终发现它不过草草达成了一个协议,而这个所谓的协议在很多人眼里只是一些老生常谈。五个大国在一天之内就炮制出来,然后将其当成既成事实扔给国家。然而矛盾之处在于这个协议看起来却似乎和我们期待的一样好,它也为一个“非常有意义”的2010年拉开了序幕。

首先,让我们听听那些推卸责任的言辞。大多数欧洲媒体都把矛头指向中国的“毫不妥协”,并且为欧盟明显的无能感到烦恼。与此类似,美国媒体把中国划为大反派,把巴拉克·奥巴马总统描述成拯救世界的英雄,竟然在如此艰难的条件下达成了一个协议。日本媒体是各种说法都有,似乎被困境的深重和自身作用的有限吓呆了。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则攻击发达国家在资金上进展不够,在减排上几乎毫无建树。

从个人角度来说,我倾向于把注意力放到自己家门口。欧盟认同一个看似明显而普遍的逻辑,即:如果没有美国就无法解决问题,而美国永远不会加入《京都议定书》,因此世界必须放弃现有的主要渠道,转向某种新的统一架构

不幸的是,我们永远无法明确地预测未来会发生什么,无法知道抛弃了目前唯一的法律约束架构后世界(或者欧盟)会变成什么样子。美国的立场不会发生一点松动,这是一个从上到下的机制,被其国内(非国际)法和对中国努力的既定挑剔态度固定得死死的。如此一来,哥本哈根会议的建议只能是弱化对发达国家预期承诺的法律约束性质,反过来却加强了对发展中国家的约束。两者加起来的结果发展中国家肯定不能接受,而这绝对是可以理解的。

对于美国重复基本原则的说法(以及发展中国家谴责的声音),欧盟的反应显然是掩耳盗铃,只希望会议自身能够产生一个奇迹般的结果。全世界发现会议中出现了一个巨大的断裂:大多数国家对有效国际机制的理解,和中美可以接受的东西,完全是两码事。

不过,美国至少更清楚地把握了政治现实,并对其做出计划。遗憾的是,在好不容易让“凤凰浴火重生”之后,由于草率地向媒体宣布会议的成功,奥巴马几乎让它再次丧命。各国首脑不愿意看到世界媒体纷纷宣扬他们“达成了一个协议”,尤其是当他们之前的24小时都在纳闷哥本哈根会议到底要干什么的时候。

要让180个国家接受由五个国家(尽管背后的阴影更大)炮制出来的协议,靠的许多国家高明的政治手段,还要靠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充分利用他在之前一年积累的政治资本。而正如一位同事讽刺的说法,推卸责任的问题只是可选择的目标实在太多了。

这就是《哥本哈根协议》诞生的过程,这个协议在欧洲大受嘲讽,却受到美国政府的高度赞扬。人们在进行判断之前,应该冷静一下。要知道,大部分人都把让美国“回到谈判桌”看作这次会议的头号目标。无论哥本哈根会议在气候谈判进程(对此后文会详细讨论)中到底发挥了什么作用,我自身的直觉是历史对这份协议的评价将比大部分媒体都温和。

协议只有12段。总的来说,它认可了全球气温升高必须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的科学论断,承诺各国将“遵循科学、在公平的基础上实现减排目标”。协议中还提到必须达到全球和各国的排放峰值;而让各国在2010年1月31日前正式递交减排目标的要求,则正式让各国自由表达它们认为这对本国到2020年的排放和政策有何意义。这一事情本身就为一个活跃的谈判年拉开了序幕,哥本哈根协议正式宣布要在二者之间调停。

协议最长的一段详尽地阐释了发展中国家贡献的进程。其中要求各国每两年要报告一次排放的详细清单和减排行动,也包括那些没有国际资金的国家,这本身就是对所 谓发展中国家没有资金就无所作为的陈旧观点的正式否定。此外,对于围绕“确保国家主权得到尊重的、明确界定的方针”这句话发生的斗争,任何有经验的人都可以看出背后的门道。得到国际支持的措施进一步倾向于直接衡量、报告和审核。

协议文本中包含了一些对于气候适应和森林保护来说都是进展,尽管大部分重要的细节实际上还停留在谈判草案阶段。协议受到的赞誉主要来自在资金问题上的进展,但是这未来恐怕仍然是最薄弱的一部分。协议中所规定的2010年到2012年用于帮助发展中国家适应气候变化的300亿美元(2050亿人民币)“迅速启动一揽子资金”,有一些已经在政治上到位或得到承诺,但大部分还有待落实。对于数目大得多的未来资金,协议只是提出了期望, 并没有明确谁将切实承担起提供资金的责任,对于更为华而不实的“绿色基金”的界定和治理,更没有只言片语的规定。要知道,到2020年前,每年1000亿 美元的资金的征集和管理决不是弱者能够完成的任务,只简单地提一下“另类资金来源”恐怕是弥合共同目标和政治现实(必须从发达国家的纳税人那里榨取更多资 金)之间差距的唯一办法。协议所设立的研究可能资金来源的小组也必须赶在“有意义”的时间里作出一个详尽的方案。

资金规定上的问题、拒绝把“法律约束”写入协议,还有给协议下的进程加一个最后期限,而非在2015年对执行情况进行回顾,这一切都是因为悲观。此外加上围绕“气候门”电子邮件发生的破坏性活动(2007年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报告中一个严重的错误被揭露出来)和多年未见的北半球寒冬所带来的质疑和醒悟的“完美风暴”,让一切显得更加混乱。

那么,这团混乱意味着什么?没人知道。但是,对于怀疑更广泛的扫清是可以预见的,因为哥本哈根会议期间有3.5万各国公众到场,代表了全球人民对地球未来的关注。在科学上,真相终将胜利,至少是在大部分国家政府层面。这3.5万人将建立起更多的联系,发出同一个声音,这个声音不会随着会议的结束而消失。各国首脑的出席本身就是高层关注的明证。哥本哈根会议或许让一些希望破灭,但它也将酝酿许多新的发展。

麦克尔•格拉布,《气候政策》杂志主编,研究组织“气候战略”主席,剑桥大学经济学系高级副研究员。

本文的早期版本发表于《气候政策》杂志2010年第二期,127-130页,题为《哥本哈根:回到未来?》。本网站经授权转载。

下一篇:回应严峻的现实

首页图片来自The World Wants a Real De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