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个学者的角度来看,哥本哈根是一种加强某一领域的呼吁,这一领域对政治分析的注意似乎一直都不够。2008年我在《气候政策》上撰写了一篇题为《巴厘岛COP:新的变化》的社论,内容是2007年的巴厘岛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我在文中指出我们已经发起了“外交史上最错综复杂的全球谈判”,这种复杂性主要集中在技术和政治的界面。
到哥本哈根开会的每个地区都带着“它”想要的观点,也有少数几个貌似拥有“全球性”解决的视角,但实际上只是其自身观点在全球的投射而已。各国的观点差异究竟达到什么程度呢?迄今还没有任何研究对此做过客观的分析,为寻求解决方法进行的可靠选择塑造这些差别。
哥本哈根会议政治结果的意义何在?我在这里提供两种意见,以及一个可能有点惊世骇俗的个人观点。首先,哥本哈根会议巨大影响积极的一面是:我们了解了新的国际力量架构,摸清了中国和印度的底线,实际上也包括美国的底线,尽管气候变化立法在国会审议的结果还没有出来。
如果欧洲或者其它国家没能把握这一现实,那它们真的只能怨自己了。美国不愿意接受一个从上到下都是多边谈判产生、具有法律约束性、抑制总体经济的进程。(为什么会有人认为美国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参议员投票批准这样一个国际条约呢?)对于任何不规定中国法律义务的协议,美国都抱着怀疑态度,这进一步降低了国际法律理想图景的层级。中美两个大国基本上都是内向型的,他们会在国内采取更强大的行动,而多边需求永远排在国内进程之后。
我个人的观点是:哥本哈根会议恰恰实现了我们所需要的东西——中美之间的现实牵制,这样其它国家就无法忽视气候问题。现在这个逻辑清楚得令人吃惊。世界其它 国家(特别是其它发达国家)把美国的行动作为愿意作出约束性承诺的先决条件,美国又把中国作为先决条件。而中国出于多种原因,不愿意作出约束性的承诺。于是,整个机制将变成“自下而上”的,只包括那些国家愿意在国内实施的承诺,国际法并没有发挥任何切实作用。
不幸的是,如果我们想解决问题,全世界大多数国家(接近200个) 的确需要一个具有共同原则和承诺的多边架构。于是我们陷入了困境:如果我们还想看到解决问题的一丝希望,四个条件中必须有一个发生改变。我的个人观点是, 我们现在应该改变的是第一个条件。其它国家需要看到中美两个大国都在采取行动,为解决全球问题作出了力所能及的贡献。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必须处于同一个法 律(或其它)架构之内。然而,正如哥本哈根会议所暴露出来的,企图让中美和挪威、新加坡甚至布基纳法索在同样的法律基础上作出承诺是非常荒谬的。
第二种意见是:哥本哈根协议体现了最核心的需要,紧扣现实的解决办法正是建立在这些需要之上。在一开头,协议就明确表示要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之下继续双轨谈判。因此,上一年巨大的谈判努力并不像许多媒体评论员认为的那样被扔到了一边,恰恰相反,它们得到中美明确的赞同,而且拥有了更充裕的完成时间。
在我看来,这正是我们所需要的东西。我们需要更多一年时间让中美两国来推进各自的国内进程。它们一直在暗示这一年真的必不可少。在这一年里,它们对谈判的态度将更加严肃,谈判内容包括京都议定书的未来、议定书机制的改革以及2012年到2016年议定书第二实施阶段充足的排放上限。哥本哈根协议所引导的进程可以弥补京都议定书中严重的差距,而不一定要代替它。
对于这种想法我难以苟同。原因就是哥本哈根会议体现了发展中国家对京都议定书的关切之深,也体现了如果放弃对发达国家排放的约束力上限,那么让发展中国家同意加强减排行动的努力也将付之东流。同时这也是欧洲的经验,京都议定书上限的法律约束性质对欧盟排放交易机制的强化也是至关重要的。况且,在各国为遵守京都议定书已经投入这么多力量的情况下,放弃这一机制是很奇怪的,我们应该做的是吸引更多国家加入来让它更加发展壮大。一套广泛而和谐的规则能够带来切实的裨益,这套规则建立在现存情况的基础上,可以支持起一个有效的多边体制。
目前,欧盟、日本和澳大利亚被困在“共同行动困境”的一个子博弈里,如果其它方不行动,就没有任何一方愿意突破美国对约束性国际义务的厌恶而采取行动。如果它们能走出这个困境,肯定会有更多国家加入进来,包括韩国这样的制造业巨头。由于欧盟和许多其它国家已经作出了基础性的单边承诺,如果没有其它强制的替代方案,就很难解释为什么这些内容没有被写入京都议定书第一阶段的后续文件里。如果另起炉灶,在一个类似京都议定书的架构下的承诺对凸显中美的贡献来说尤为不利。
一方面对中美两大国来说是保证和回顾,一方面对其它国家来说是京都议定书的发展,这二者的结合乍看起来就好像1990年代前后两半那样不搭调。这种“混搭” 很奇妙?也许吧。但我们从二十一世纪这“头十年”的高潮中领会到的就是,这样的结合实际反映了21世纪气候地缘政治架构的深刻现实。我期待看到其他学者的观点(以及各国的建议)。
迈克尔·格鲁伯,《气候政策》杂志主编,研究组织“气候战略”主席,剑桥大学经济学系高级副研究员。
本文的早期版本发表于《气候政策》杂志2010年第二期,127-130页,题为《哥本哈根:回到未来?》。本网站经授权转载。
首页图片为奥巴马在哥本哈根,来自白宫相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