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哥本哈根惨败的一年后,历经几个月的拉锯,一份在墨西哥联合国气候大会达成的《坎昆协议》被赞指重塑了人们对多边会谈的信心。然而这份协议达成的共识是如此基础而空泛,最多也只能为应对全球变暖指明大概方向。
协议里对发达国家在2012年后的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只字未提,这是《京都议定书》第一阶段的终止时间,也是当前针对减排唯一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协议同样也没有就减排的第二阶段达成共识,只是决定要继续保持会谈。
印度环境部长拉梅什在通宵谈判的收官阶段称:“基础四国(巴西、南非、印度和中国)对这份协议感到高兴。”
非政府国际环境组织们似乎对这一结果至少部分满意。世界自然基金会的塔拉·劳说:“虽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现在我们有了尝试的基础” 她呼吁来自“印度、中国以及欧盟强有力的领导,在明年气候峰会前加强这一协议。” 明年的峰会计划在南非的德班召开。
然而,印度民间环保组织“科学与环境中心”(CSE)对协议本身以及印度在协议中位置都不满意。“这一协议对气候变化行动非常不利,”科学与环境中心的发言人称。“协议里面既没有2050年的全球减排目标,也没有针对排放高峰年设定目标。对发达国家的减排目标也只字未提。”
“协议里面也没有涉及对碳空间的公平获取,相反只加入非常空泛无力的词句提到‘对可持续发展的公平获取’,这实际上损害了印度的发展权利。”
11月29日至12月10日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纲要公约峰会,在落幕一刻仍有争议未平。玻利维亚代表团在多个场合反对这一协议,首席谈判代表帕布洛•索龙称这一协议的力度“远不能阻止气候变化,将导致种族和生态灭绝”。
但大会主席墨西哥外长埃斯皮诺萨还是落槌通过了这一协议,尽管联合国公约要求任何决定必须全体达成共识。埃斯皮诺萨的决定获得了当晚列席的数千名与会代表雷鸣般的掌声。哥伦比亚的一位代表为这一决定辩护说:“达成共识并不意味着单个国家有一票否决的权利。”
大会最后全体出席的议程在周五一再拖延,最终不得不延长到第二天的清晨。显然除了玻利维亚,大部分国家都在私下谈判中达成妥协,以实现秘书处执行秘书克里斯蒂安娜·菲格雷斯所谓的“平衡的一揽子协议”。
协议的亮点是建立全球气候基金来帮助贫穷国家转向绿色科技并应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包括农作物产量减少,更频繁严重的干旱、洪水和风暴灾害以及上升的海平面。基金预计会在2020年达到一千亿美元,尽管没人清楚这个数目将怎样筹集。
这份《坎昆协议》较以往更强调对气候变化影响的适应,这是非洲国家、小岛屿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提出的关键要求。
发达国家未来的温室气体减排行动将受到发展中国家可测量、可报告、可核实的“三可原则”监督。与此同时,就像拉梅什提议的那样,类似印度和中国的新兴经济的“减排行动将服从国际咨询和分析意见,但由本国进行‘三可’监督”。
然而,因为协议里没有任何富裕国家2012年后承诺减排的新数字,《坎昆协议》实际上将《哥本哈根协议》的自愿承诺正当化了。针对《哥本哈根协议》的另一个关键目标,即将全球气温上升控制在2摄氏度内,联合国环境署最新计算发现这些承诺只能完成这一目标的60%。虽然这个目标并未改变,但是该如何实现如今依然雾里看花,唯一的决定只是在2011年保持对话。联合国官员坚称这是本届峰会能达到的最好结果,考虑到日本和俄罗斯曾声明考虑彻底退出协议的第二承诺阶段。
本次峰会在阻止砍伐森林和向穷国转移绿色科技上实现了小幅进展,尽管中印提出的一项关键议程,即继续探讨专利科技的使用问题,被搁置一边。
《坎昆协议》另一个积极的进展是提到了贫穷和气候脆弱国家吸收绿色科技的能力建设需求,但是同样,具体细则依然语焉不详。正如这一谈判进程的观察员们所言,至少从2007年的巴厘峰会开始,协议的细则才是问题的罪魁祸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