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道新开辟的航线不仅仅可以使散装货轮直接穿越世界之顶,使运输排放降低将近一半。同时,随着冰层的消失,曾经深藏于冰下的石油、天然气以及矿产能够轻而易举地开采出来,借助这些新航道,还可以将它们运往四面八方。此外,格陵兰岛沿岸的冶炼厂还利用冰层融化所产生的大量流水进行低排放的水力发电来对矿物质进行加工处理。
让我们对北极地区即将到来的“可持续发展”时代献上我们最诚挚的期待吧。
北极地区令人琢磨不透。它不断变化的地理环境越来越引起全球决策者、科学家、尤其是业内人士的关注。今年,海冰最大面积比1979到2000年间的平均水平减少了120万平方公里。而在过去的十年中,海冰的大面积消失为大陆架近海区域的资源开发打开了方便之门。偏远地区变得越来越容易开发。一些分析模型预测,到本世纪中叶,在夏季的几个月中北极有可能完全没有冰的存在。
同时,这一地区在法律上也重新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曾经被海冰覆盖的海域主要受到领土国家的法律以及《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管辖。但是,随着其重要性日益突显,管辖问题也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在这片位于世界顶端的土地上,挪威、俄罗斯、美国、加拿大、格陵兰岛等北极地区国家正在同世界重点行业合作,倒卖该地区丰富资源的开采权。这是那些经济不断壮大、人口日益增多的国家无法抗拒的机会。如今,他们正在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从而对偏远地区进行全面开发。这些地区不仅包括沿岸陆地区域、格陵兰全岛,或许还包括蕴藏丰富资源的大陆架。(欲了解更多关于北极的开发以及中国对这一地区的地理变化的兴趣,请参阅琳达·雅各布森在《中外对话》上发表的文章《中国走向无冰的北极》。)
然而,随着这片最后边地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政界和业界的领袖迫于压力不得不就他们企业令人生疑的性质进行解释:尽管他们一方面表示要阻止环境的进一步恶化,但是同时却在不断地利用环境大发其财,而且还在不断地导致环境恶化。对那些想分一杯羹的国家来说,对这一地区进行开发存在着严重的政治风险。因为这与国际社会应对环境变化、停止对气候系统进行危险干扰的努力背道而驰。
近些年,北冰洋消失的冰层面积大约相当于一个阿拉斯加的面积。科学家认为,这一现象说明温室气体已经达到能够对气候系统产生严重影响的水平,这将引发一系列短期内无法挽救的有害变化。而根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要求,这正是所有北极地区的国家承诺要采取措施尽力避免的气候变暖的水平。
而作为国际限制温室气体排放运动领头羊的挪威却为了在未来几十年内确保自己最大石油和天然气生产国的地位,也开始在北冰洋地区进行石油天然气的开采。最近,挪威外交大臣约纳斯·加尔·斯特勒也试图对这一举动进行解释。
一月份在挪威特罗姆瑟召开的“北极边境”会议上,他向众人表示,“没错,这种举动是有些自相矛盾。但是这不仅仅是挪威的矛盾,而是全世界的矛盾。”北极边境是由致力于北冰洋未来发展的研究人员和业内人士所组成的委员会。该委员每年组织召开一次年会。“如果挪威终止石油和天然气的开采,那么所产生的有限效果将是煤炭和石油的使用量大增,而不是立即转为利用风能和潮汐能… …而我们作为一个能源集团中的一员,如果从世界经济中退出,那么我们将无法做出任何贡献。”
斯特勒表示,挪威人将“用我们多年的能源经验去推广可再生能源。”但是这一豪言却无法掩盖这样一个事实:限制二氧化碳排放的努力已经停滞不前了,而推动未来石油和天然气行业发展的行动却在飞速前行。
大多数科学家都强调,为了使气温不至于迅速达到无可挽回的地步,即便目前采取减缓排放的措施还为时不晚,但是我们所剩的时间也已经不多了,这就使得这一矛盾更加突出。从未来几年开始,每年必须降低大约3%到4%的排放。通过减少炭黑和臭氧等污染物的排放,北极变暖也可以在短期内得到大幅度减缓。
作为迅速崛起的生态系统阈值研究领域的著名学者,地中海高级研究所的卡洛斯·杜阿尔特在特罗姆瑟论坛会议召开期间告诉“中外对话”:“一方面,他们声称关注环境问题,而另一方面,他们所寻求的机会却使问题更加恶化。”
杜阿尔特说:“当政治家们面临这种矛盾情况的时候,他们所能说的就是,虽然他们知道这种行为是自相矛盾的,可是他们无法通过采取单方行动脱离以碳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然而,必须有人来打破这一怪圈,因为这个怪圈正把我们引上一条我们并不希望踏上的道路。”
未来的道路
这片世界最高的地方就好比是构成气候系统的一长串多米诺骨牌中的第一张牌。该地区的特点不仅制约着地球系统,还可能突然发生改变,并且引发一系列快速和不可逆转的变化。
科研人员已经明确了地球系统气候变化的14个阈值,其中有6个集中在北极圈地区。而杜阿尔特认为,正是出于这个原因,该地区对于维护全球气候体系的稳定而言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杜阿尔特还根据海冰面积大规模消减的状况得出结论:“北极地区已经逼近临界点了。”。
然而,在杜阿尔特看来,在面对他们自己做出的阻止气候发生危险性变化的承诺面前,各国却选择了视而不见。相反,他们却将北极地区的气候变化当做是一次“开发更多化石燃料”的机会。
俄罗斯和格陵兰已经对北极圈地区丰富的矿产资源所带来的经济回报虎视眈眈。格陵兰南岛也在试图控制世界上最大的一片未曾开发的稀土资源之一。稀土金属广泛应用于各种前沿技术,尤其是电动汽车的电池及发动机、风力涡轮机、及太阳能板等清洁能源技术。作为世界稀土资源主要输出国的中国最近消减了其出口。而这一举动迫使其它地区不得不另觅他途。2010年12月,矿产勘探企业格陵兰矿物和能源公司已经获得许可对稀土金属、铀、锌等资源的储量进行勘探,并计划于2015年开始进行开采。
俄罗斯北部地区同样计划扩大对黄金、铁矿石、锡、磷酸盐等矿产的开采,预计总产值将达2万亿美元(13万亿元)。世界对于俄罗斯及其它北部地区矿产开采的依赖达到了史无前例的地步。与此同时,受航线的增多以及国际需求不断增长的推动,采掘行业的发展更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矿产开采是未来几年北方国家经济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挪威地质调查局局长莫登•施莫勒表示。
找到保护各种自然景观和生物栖息地、或者是迅速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的办法并不是美国海军海洋学家大卫•提特里少将所关注的重点。作为海军气候变化特别小组的总指挥,他的工作就是召集那些未来受北极圈变化的影响而“有可能损失数十亿美元”的利益各方——就像跨国零售商沃尔玛一样——对北极地区的航运环境进行情境分析。
他们发现,一个海冰完全融化的北极“就好比一个巨大的墨西哥湾”,提特里说道,“有三条河流汇聚于此。每条河流的大小和规模都可以与(从俄罗斯)流入这里的美国密西西比河相媲美。浅海区蕴藏着丰富的资源。”
少将的话中蕴含着这样的意思,即北极地区的开发潜力要远远大于拥有约4千多座海上石油天然气钻井平台以及27000多口废弃油井的墨西哥湾。
商业暴利,以及未来数十年能源需求的预期增长是北极开发的主要驱动力。据美国能源情报署估计,2007年到2035年,以中国和印度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的能源消费将增长118%。
所有北极开发计划均保证对该地区的环境进行严格保护。“我们对于可持续的问题格外重视。我们的一些冶炼厂在环境保护方面的表现是世界首屈一指的。”美国铝业公司的罗尼•瓦特兰特说道。该公司计划在格陵兰岛设立重工业企业。而他们的重工业企业已经在冰岛开始运营。
然而,在经济发展规划不断推进的同时,环境保护相关的框架机制和法规却无法到位。尽管人们担心,相关法规的建立无法赶上迅猛的发展速度,然而北极理事会和国际海事组织等政府间论坛依然在为建立此类框架机制而不懈地努力着。
然而,正当人们为北极地区蕴藏的巨大潜力兴奋不已的同时,却有人呼吁应该对该地区的开发采取审慎的态度。 因纽特环极理事会的阿克卢克·林格就是这些人中的一员。他敦促各界对开发计划进行限制,直到能够充分确保环境以及该地区的2百万原住民的原生态生活模式不受破坏时为止。林格认为,“对于该地区开发的环境评估并不充分。而过快的开发速度以及对于资源的急不可待都引起了我们的关注。”他还表示,许多当地群体都担心他们的古老文化会在“经济的沉浮”中四分五裂。
这些相互矛盾的利益会对北极地区正在进行的产业开发造成何种影响如今还不得而知。这片人烟罕至的地区鲜有人关注。而北极各国也早已表明立场,他们不顾国际社会的反对,选择对该地区进行开发而不是保护。打破与UNFCCC之间的承诺不仅会使温室气体减排的努力大打折扣,还对其它针对可持续发展所作出的承诺造成了不利影响。
詹妮·约翰逊,驻俄罗斯圣彼得堡记者。
图片来自 帕特里克凯利 / 美国海岸卫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