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

钻石行星与气候科学

马修·贝利斯和他的同事们因为在宇宙深处发现了一颗巨大的钻石行星而备受赞誉,但他表示如果是在全球温度的预测上获得突破,或许会得到人们的狗血喷头的批判。
中文

最近,我和我的同事们宣布发现了一颗引人注目的行星,它围绕一种特殊的天体——脉冲星飞行。根据这个行星的密度,及其体系可能的历史,我们得出结论:它肯定是晶体的。换句话说,我们发现了一个由钻石构成的行星。

随着研究结果在《科学》杂志上的发表,我们的研究引起了全世界媒体极高的关注 。《时代》周刊、BBC 、《中国日报》等众多媒体大幅报道了钻石星球的消息。很多记者都问我这个发现的重要性。但平心而论,我必须承认一点:尽管它值得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但其实在天文领域还算不上如何的重大。

当然,全世界范围内肯定有半打到一打相当有分量的理论天文学家看到这个消息会大吃一惊。(毕竟钻石行星填补了脉冲星家族的一个空白。)但从整个领域来说,它并不是那么的重要。

此外,钻石行星还非常成功地引起了公众对我们居住的这个宇宙的好奇。在这个意义上,我想无论对我还是我的合著者来说,这可能都是我们学术生涯中最伟大的发现之一。

我们自己也被公众的轰动吓了一跳,大部分人都对这一时的声名感到陶醉。我们受到的关注百分之百都是正面的,但它也可能截然不同。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们也有可能是气候科学家(有了一个同样重要的发现)。

请大家花一分钟时间想象一下:如果我们发现的不是钻石行星,而是在全球温度预测上的突破,情况会怎么样呢?

比如说,如果我们对过剩温室气体的影响进行计算机模型研究,通过观察对它们进行验证,然后再经过同行评议并在《科学》杂志上发表。那么我们的结果绝对不是舒舒服服地面对鲜花和掌声,我想我们很可能会受到一大堆评论者——其中还有很多是毫无科学资质之辈狗血喷头的讥讽和批判。

人们会把那些科学门外汉的说法当成对我们研究的反驳加以引用,说这不过是一项还有待最后检验的理论而已。还会有人对我们的数据解读提出质疑,并且会有人推测我们是不是杂志审稿人的“关系户”。如果我们的对手挖得够深的话,他们很可能还会发现我曾经写过一篇类似题目的文章,因此这篇新的应该撤稿。用不了多久,我们的信誉和发现就会遭到严重的质疑。

但“幸运”的是,我们并不是气候科学家。我们的工作让发展速度惊人的宇宙认识锦上添花,让仪器和电讯技术方面的大跨步发展成为可能。

很多人或许感到惊讶,但天文学和气候变化的科学原理实在并无任何区别,其它科学学科亦是如此。我们都要观察、模拟、检验并提出假设,并对我们的发现进行同行评议。

我们会聚在一起(通常都在全世界的好地方),就自己的宝贝理论进行讨论和争论,互交朋友并形成一个世界性的圈子。

如果你是一位固态物理学家、一位天文学家或是激光专家,全世界都会为你的发现而喝彩,会把它们用在WiFi等新产品上,还会期待科学技术的发展。

当然,我们也会犯错误。但最终整个学界的主流智慧都会胜利,这个领域还将继续发展。

作为这个过程的一部分是很美妙的。但偶尔那些科学界边缘的人会把一个只是还未确信的东西推到事实的对立面。

这个现象在任何领域都会发生。但似乎只有在气候学领域,媒体才会给这些人那么多空间来鼓吹他们的观点。

有些人想要忽略地球正在遭遇的危险,他们觉得必须有“其它研究”结果以供引用,而不管那些研究的科学特性如何。

在所有科学领域,论文都会遭到质疑,数据都会遭逢争论。面对质疑,只要能拿出根据,就能屹立不倒,反之就会被驳倒,这个领域继续向前发展。
如果大的理论被驳倒,决不是因为商业或者政治压力,完全是因为科学进程本身。

但令人难过的是,那些没有任何质疑就赞同钻石行星观点的媒体评论人,对人为活动影响二氧化碳浓度变化这一学界公认观点过快地说了“不”。

科学方法都是通用的,如果我们在某个领域选择性地忽略它,就必须自己承担风险。

作者简介:马修·贝利斯,天体物理学家,澳大利亚斯威本科技大学副校长(主管科研)。

本文最初发表于“对话”网站,本站在知识共享许可下转载。

本文图片为梵·高的作品《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