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Ykhanbai的努力下,牧场资源共同管理方案在上世纪90年代末首次在蒙古国全国多个地方进行了试点,试点的范围很广,覆盖了干草原区、森林草原区和阿尔泰高山区。
共同管理的效益非常惊人。让我们以一个牧民社区为例详细了解一下。依克布拉社区位于后杭爱省的中央干草原和森林地带,在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以西280公里处,属赫吞特县(关于气候变化和过度放牧对蒙古牧民的影响,请参阅本文第一部分)。赫吞特县面积2200平方公里,人口4400人。社区坐落在一个面积约450平方公里的较小山谷里,周围被丘陵和杭爱山脉的群山所环抱,一边是针叶林,另一边则是荒凉的废地。
地名中的“依克布拉”意为“泉水”,来自曾经流淌在这个地区的20多处清泉,但如今大多数已经枯竭。发源于别尔哥丘陵的小依克布拉河从山谷中穿过。当地牧民的祖先之所以选择在这个山谷定居,为的就是这里丰富的自然资源:森林、水源和牲畜的牧场,同时也看中了这里能让他们在严冬里躲过寒风和暴风雪的侵袭。
这个地区现在居住着约30户游牧家庭,他们在山谷内外的四季牧场上轮番放牧。社区成员散布在山谷各处,组成了多个蒙古包群,每处有两到八家,他们之间都是近亲属关系。这些家庭在冬春两季聚在一起,住在山谷的营地里,搭建起简单的畜棚。夏秋两季则追逐着新鲜的水草四散到邻近区域,向东顺着塔干苏敏河到阿加尔加兰,向西到鄂尔浑。
赫吞特县的第一个共同管理团体2001年在阿加尔加兰建立,就在依克布拉的旁边。2002年,在阿加尔加兰经验的启发下,依克布拉的约30户牧民也组成了他们自己的共同管理团体。牧民们给出了好几条参加的理由,包括协作劳动、加强组织的需要,保护自然资源和改善生计等等。
共同管理团体开了很多次会议,讨论希望在一起做什么以及怎么做。根据蒙古国《以社区为基础的自然资源管理程序》,社区就牧场利用与县政府签署了一个正式的共同管理协议,这个协议在2006年生效,2010年更新。在协议中,各方就季节性牧场和森林的边界达成一致,并在地形图上标注出来。对保护和使用权的所有管理措施和责任都被移交给社区,协议每年要审议一次,如果所有参与方都认为有必要的话,要进行重订或调整。
这个共同管理进程的核心就是为利益相关者界定出明确而有效的角色和责任。这里所谓的利益相关者就是社区的牧民、地方领导人以及由地方政府以及自然环境和旅游部等中央部门工作人员代表的国家。
依克布拉的牧民们解释说,他们的努力是应对近年来多次遭遇的气候变化的一个办法。他们发现这个地区比以前更干旱,过去十年里,每年降雨不到10次,而其中2002、2003和2009年旱得最厉害。许多河都干了,社区周边35英里之内都没有大河。
一位牧民说:“二十年前,草高得能没过小牛,但现在刚刚能盖住地皮。牲口吃不够草,长不足膘,难以度过严冬。如果下暴雪,牲口就更容易死亡。另一个原因是它们在旱季把矮草都吃光了,冬天到来时剩下的草就不够吃了,如果下暴雪,许多牲口就会死亡。”2010年的大雪灾就上演了这一幕。
为了应对灾难,社区成员们同意实施一些新举措:共同准备越冬的干草和饲料;减少牲畜数量,提高质量(比如专业的繁育员帮助牧民改善山羊的种质);提前进入新营地,让遭到严重退化的牧场有更多时间恢复;建起更好更多的畜棚;收入来源多样化;种植马铃薯和蔬菜。
依克布拉的妇女们在共同管理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过去几年里,她们在自然资源管理工作中变得更加坦率和积极,在对社区的管理努力的参与式监测和评估中起到带头作用,并建立起一个社区妇女团体来鼓励手工艺品制作等创收活动。她们还向共同管理团体的其他成员展示自己的技能,并积极参与每年一度的社区产品展示。最近,她们还支持建立了一个出售当地产品的社区商店,这样要比通过中间商的方式有更大的利润空间。
根据Ykhanbai和他的研究团队所做的一项评估,依克布拉的牧民家庭开始进行共同管理及其相关活动的实践后,不仅生产知识和技能提高了, 家庭年收入也增加了。收入增加非常稳定,每年5%到10%不等。他们还发现那些被划定为中低收入的家庭的增长率要更高一些。这说明,对于那些在蒙古国过渡时期受难最重的家庭来说,共同管理的努力已经让他们的生活发生了变化。
根据蒙古国的新《环境保护法》(2005年)和关于“自然资源的保护、良好利用核配置”的第114号部长令(2006),共同管理方式将获得推广,应用于蒙古国的所有省县。尽管落实起来并不容易,但共同管理已经被证明是应对牧民面临的各种威胁的有效策略。在蒙古国这样的过渡型经济体,共同管理方式的落实需要有足够的时间和明确的条文来弄清在对(社区)协议的支持上,政府会做哪些,不会做哪些。
以社区为基础的牧场管理实践已经对试点研究地区的自然资源和牧民的生计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因此,试点社区、甚至近来这些社区以外的牧民都开始更加关注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抵御沙漠化和气候变化。对于适应气候变化和减少自然资源退化来说,共同管理十分重要,因为这种方式把当地人作为其自身发展中的关键社会单位。
在这方面,蒙古国可以为其它国家树立一个令人振奋的榜样。正在经历类似过渡进程的中亚邻国们已经开始从蒙古国学习经验,以避免其自身的“公地悲剧”。研究者们正在努力把蒙古国的共同管理实践用在中亚那些定居性更强的畜牧社区。在吉尔吉斯和哈萨克斯坦的几个村子里,曾经属于国有农场的农牧民在地方政府代表的参与下聚在一起,建立起小型的管理团体,共同规划可持续的畜群管理方式,同时还保持资源的私有。研究者和牧民们请Ykhanbai来帮助他们,他答应了。
中国同样可以从中学习一二。中国草场私有化策略(分成许多小片,用围栏围起来,并强化土地的使用)的效果并不理想。现在一些人提出要对政策和实践进行大改:打破围栏;杜绝过强的土地使用(如垦草种粮);重新开放草场进行共同管理。共同管理方式的实施需要时间和努力,但只要建立起来,它就能够成为创新的驱动器。永远敢于探索新天地的蒙古牧民,已经为我们指出了道路。
作者简介:罗尼·魏努力,农村发展社会学家,专攻农业生物多样性和自然资源管理问题。本文最初刊登于《解决》杂志,本站经授权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