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

低碳竞赛,谁是赢家?

中文

中外对话今日的特写文章专注于自2008年起欧洲面临的变动,从先前的经济萧条造成的金融危机到近期欧盟区内的暴力活动。与此同时,在地球的另一端,日本福岛的核灾不只撼动了东亚地区的能源政策,同时也影响了欧洲大国的态度。欧洲各国的领导者必须思考如何应对此一困境;对抗气候变迁不再是日程上唯一的优先事项。此时,也正是我们检视欧洲各国领袖在危机初期所做出的决策,并铭记于心这些政策的裨益。

Vivid economics 最近更新了低碳竞争力指数 (LCCI),
以检视各国如何在繁荣发展的同时实行低碳排放政策。该项目早在2008年展开,而在那之前的12年中,有五个国家参予了此项计划,包括英法德国三个欧洲国家,以及日本韩国两个东亚国家。面对悬宕未决的核能源策略,低碳竞争力指数想要发挥其影响力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日本要如何面对后福岛危机?法国核裁后是否还能保持其领先位置?我们拭目以待。与此同时,Vivid Economics 的西蒙·巴普蒂斯特让我们一窥2008年时全球形势的面貌。

世界大多数国家如今仍在经济危机的阴影中艰难度日,难怪气候变化会淡出各国政治家的视野。在一些国家的政府看来,必须先解决眼下的燃眉之急,气候变化这样的长期问题,如果真要解决的话,可以以后再说。

但从气候变化的现实看来,我们应该现在就采取行动,增强我们经济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与其将来大费周折地改弦更张,不如今天就采取气候友好型的发展道路。那些能以更少的排放创造更多财富的国家才能在未来的低碳经济竞赛中获胜。

那么我们如何判断哪些国家具有这样的能力呢?低碳竞争力指数(The Low Carbon Competitiveness Index,LCCI)是个不错的选择。这个指数是Vivid Economics为澳大利亚智库气候研究所和跨国企业通用电气开发的。它整合了多项有关指标,让我们得以大致了解目前各国低碳竞争力的排名情况。

低碳竞争力指数中共包含19个变量,其结构取决于统计分析而不是定性筛选。指数涵盖了包括工业效率、可再生能源投资、清洁能源生产、贸易碳强度、教育投资以及自然资本消耗等多项指标。

2012年版的低碳竞争力指数反映了2008年的大致情况。在世界各个国家当中,法国仍然独占鳌头,日本、英国、韩国、德国则紧随其后。上述五个国家自从1995年首度计算该指数以来就一直占据前五位。它们之所以能保持如此出色的表现并非全赖使用核能这样的单一因素。这五个国家都认识到,在未来碳排放将受到严格限制的时代,它们的繁荣发展与低碳竞争力密不可分。

中国在最新发布的指数上排名第七,与上次统计相比下滑了一位。自1995年以来,中国在低碳竞争力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不过,虽然中国2000年到2005年之间从第九位攀升至第六位,但2005年到2008之间却进展不大。中国在包括交通行业人均能耗和高科技产品出口在内的某些指标上表现卓越,但在诸如清洁能源产品和工业能效等方面则不尽人意。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意味着这些变量仍处在快速变化当中;而在“十一五”规划 (2006至2010)和目前正在实施的“十二五”规划的影响下,这种快速变化的势头必将愈发明显——毕竟,“十二五”规划对环保问题的重视是前所未有的。

与其他经济规模大、发展速度快的主要经济体一样,中国正面临着赢得低碳未来繁荣的重大机遇。今后再进行经济结构的调整成本很高,不如从一开始就采取碳强度较低的经济增长方式。现在采取行动,不仅能避免重蹈高碳发展的覆辙,而且远期成本更低。

澳大利亚的经验就是很好的例子。1995年澳大利亚的低碳竞争力指数排在全球第12位,但自那之后就逐步跌落至第16位。究其原因,该国高碳强度的产业快速发展,而清洁能源等行业未能齐头并进。要保证其在未来低碳经济体系中的竞争力,澳大利亚当前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

幸运的是,澳大利亚政府已经认识到了该国面临的问题,并且正在实施碳价格以及其他旨在鼓励清洁能源、减少农业和林业生产中碳排放的一系列政策。在接下来的几年中,只要这些政策能得到公众和私人投资者的响应,澳大利亚的低碳竞争力很可能会有所改善。

气候变化的经济学不仅事关成本和机遇。为了让世界能免受危险气候变化的影响,未来人类必须控制碳排放。我们越晚采取有效的行动,行动的难度就越大。未来对碳排放的限制将改变每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有赢家也会有输家。

未来的世界里,碳排放权将成为一种价值连城的稀缺资源,就像矿产、耕地、水、金融资本和技术劳动力一样。国家的碳生产率越高,国民就越能享受到物质繁荣。

单个国家适应限碳世界的能力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其未来的经济竞争力,以及它为国民创造经济繁荣的能力。用更少的碳排放换取更多财富的国家才是低碳世界的胜者。低碳竞争力指数让我们能以一个量化的标准,追踪各国在实现这些目标的道路上取得的绝对和相对进展。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欧洲和东亚国家正在领跑低碳经济。

 

此文由能源基金会与中外对话合作的“绿色发展”项目资助。


西蒙
·巴普蒂斯特是Vivid Economics的负责人。

翻译:李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