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亚洲开发银行发布了最新的《东亚区域气候变化经济分析》报告,讨论了气候变化的减缓和适应策略。亚洲开发银行区域知识共享中心主任、报告作者薄洋在接受中外对话采访时表示,中国虽已为减缓气候变化做出不少努力,但仍有继续提升的空间。
中:中国政府在应对气候变化上是否做出了充分的努力?
薄:中国政府非常了解气候变化对国家发展的影响,在当前的“十二五”规划中,关于气候变化的内容被显著提及,这也证明了其了解改变发展模式的必要性。从这各方面来说,中国已经在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做了不少努力,但中国还可以有提升空间。
报告还提到了如何适应气候变化。由于人们普遍认为可以通过当前减缓气候变化的努力来减少其带来的影响,适应气候变化的说法常常被忽视。
我们在报告中所用到的模型还考虑到了降水量的不同情况。降水量有极为重要的影响,而且这也是适应气候变化说法的用武之地。当某地的降雨量发生变化,当地的农业也会受到非常大的影响。降雨量变化和气候变暖的共同作用将会导致地区作物结构的变化。
中:您认为中国在规划新的城镇时应当如何注意减少气候变化的影响?
薄:在过去的三十年的发展中,有不少规划是快速解决式的。在下一个发展阶段,一切的规划都应该是长期性的。因此,将气候变化纳入城镇化规划十分重要。城镇化的规划者们鼓励人们从乡村移居到城市,他们最好现在在规划的时候就能考虑到适应气候变化的措施。
中:今年早些时候,发改委的一份报告指出,地方缺乏热情导致全国节能减排大局形势严峻。您如何看待地方与中央在节能减排问题上的态度差异?
薄:假如中央政府要推动节能减排,那么中央有责任建立适当的监察机制。如果机制到位,然而地方仍不愿意实施,那么我认为,中央政府则应该考虑改变减排目标或者强迫地方执行其政策。
从“十二五”规划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政府的努力方向是正确的。我们乐意见到“十二五”规划中关于气候变化内容的有力执行。
中:大众对气候变化是否有较强的意识?
薄:虽然气候变化在领导层中获得不少关注,但在大众当中还不是当务之急,大众的气候变化意识也不强。
然而,类似空气污染和食品安全等问题近来却逐渐引人关注,而这类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和气候变化是相关的。假如我们以类似空气质量和食品安全等核心利益的角度来讨论气候变化,那将会是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