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发布的《地球生命力报告》显示,自20世纪70年代起,地球生命力指数中的鱼类、鸟类、哺乳动物、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数量平均减少了52%,其中南美和亚太地区的降幅最大。
该报告称,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是因为栖息地的丧失和退化,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人类消耗已超出“地球的承受能力”。但这些情况“并非不可避免”,而是“由我们的生活方式所导致”。
联合国纽约气候峰会召开后仅一周,该报告就指出气候变化对物种灭绝的影响日益增长。
图表显示了未来35年全球森林覆盖预计减少的面积。上图为“2000年的森林覆盖率”,下图为“在‘不采取任何措施’的情况下,2050年的预计森林覆盖率”。
图48:2000年的森林覆盖地区及2050年的预计森林覆盖地区。根据世界自然基金会/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IIASA)的森林生命力模型计算,若“不采取任何措施”,一些国家的土地需求将增加,以满足全球日益增长的人口对食品、纤维和燃料的需要,最终导致人类继续不合理地开发森林资源(WWF,2011b)。
新热带地区两栖动物物种数量锐减,甚至濒临灭绝都与气候变化息息相关。而北极地区北极熊和北美驯鹿的数量减少很有可能也与气候急剧变暖有关。
目前,物种丧失数量约为7%,但据该报告的执笔专家估计,今后这一数据很有可能会大幅增长。
伦敦动物学会的保护项目主管乔纳森·贝利教授说道:“我们很快会看到气候变化会对野生动物物种数量产生的巨大影响。其实我们现在已经有所觉察,并且,我们也很清楚,气候变化恐怕会使大量物种灭绝。”
世界自然基金会首席执行官大卫·努斯鲍姆表示,他希望《地球生命力报告》中对物种数量减少幅度的描述能给即将在明年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峰会及新一轮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谈判敲响警钟。
翻译:孙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