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

低碳增长成为利马气候大会亮点议题

气候变化的应对成本仍就是摆在谈判桌上的硬骨头,但是私营部门已越来越认识到低碳能源的重要性,中外对话总编辑伊莎贝尔•希尔顿从利马发回报道。
中文

虽然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在利马大会期间发布了颇有分量的协定草案,草案的内容将有可能被纳入2015年年底巴黎气候大会上达成的全球性气候协议,但192个参会国之间仍存在明显分歧。

这种分歧在很大程度上源自各国就资金问题无法达成一致。穷国继续指责富国没有信守承诺,没有兑现适应和减轻气候变化影响所需的资金。富国则坚称所有国家都应该有所贡献,不能只是经济状况好的国家出力。

过去二十多年里,联合国气候大会始终围绕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避免灾难性的气候变化各国所应承担的资金份额争论不休。

目前各国仍无法就全球能源转型所需资金的分配方案达成一致意见,这就意味着旷日持久的联合国气候变化谈判距离达成必要的减排目标仍很遥远。现在距离巴黎气候大会只有一年时间,而联合国希望在巴黎可以达成有实质意义的气候协定。

争议焦点

富国和穷国的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印度和中国等新兴大国对煤炭的依赖已经足以将世界推向气候变化的灾难,发达国家的减排量与它们的排放量相比几乎不值一提。但穷国指责富国没有兑现技术转移和资金支持的诺言也是有理有据的。

2009年,发达国家曾承诺到2020年向穷国提供1000亿美元的资金援助,用于帮助他们适应气候变化影响,走低碳发展的道路。

然而,绿色气候基金(Green Climate Fund)作为富国对穷国进行资金援助的主要渠道,其资金规模的增长速度却十分缓慢。在过去几个月中已确定的捐款总才刚刚达到100亿美元。

可以说目前为止,气候谈判中的激烈讨论往往都是按照以上的套路展开。

但无论利马会议成果如何,会上出现的一些新趋势都表明,贫富国之间的分歧已不像以往那样会对全球减排进程产生严重的阻碍。在利马大会的边会讨论以及今年其他会议上我们可以看到,全球经济去碳化的经济假设已经开始发生变化。

新的决心

低碳发展曾一度被视为拖累经济增长的沉重包袱,以及对全球经济繁荣的一种威胁。但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低碳发展作为降低风险的必要策略,将有助于实现长期的增长。

造成这一思想转变的因素有很多。对气候谈判进展速度的不满以及越来越严重的科学警告都让商界领袖和经济学家们认识到,不作为的成本其实最高。

包括新气候经济研究在内的近期一系列报告都指出,经济繁荣与气候行动之间并不矛盾。此外,人们意识到如果放任目前温室气体排放的水平不管,那么未来适应气候变化的措施必将花费高昂的成本。

例如,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上周发布的一份报告估计,贫困地区的适应性措施成本可能高达每年5000亿美元,而目前这笔开销的资金还不知道从何而来。此外,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小但却受气候变化影响最严重的国家强烈要求,历史上温室气体排放最多的国家补偿它们的损失。

从积极的角度来看,中国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型、追求可持续发展的努力代表了其发展重点的巨大转变。这一改变也逐渐地影响着全球各国。

中国推进绿色发展的努力降低了风能和太阳能技术的成本,改变了化石燃料和可再生能源成本之间的平衡。

可再生能源日益商业化

这样的变革给穷国提供了一条走高碳发展之外的可选道路。商业界对气候风险的理解也在逐渐深入;许多投资者如今已经明白,他们必须考虑气候变化的成本,停止对煤炭业的集中投资,以保护长期的利益。对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的投资已经开始呈现黯淡的前景。

尽管目前气候变化协议草案中提出的到2050年实现全球零排放的远大目标难以实现,但我们从化石燃料在全球能源结构中所占份额在今后三十年中将有所下降的事实中仍看到了希望。

英格兰银行上月宣布,将对沉没碳资产(即减排政策出台后恐再无用处的相关碳资产)给全球经济带来的风险进行调查。这表明,各国决策层和金融业高层已经开始对全球能源结构加速转型的趋势做出回应。

私有部门能否为绿色发展助力?

虽然在UNFCCC框架下的讨论中,资金来源仍是争议的焦点,但正式协商之外的进展却表明,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意识到低碳技术投资无论对于政府、产业界还是金融机构都有着长远的利益。

世界银行上个月重申,除非“极端必需”,否则其将不再为煤炭项目提供融资,并宣布将把更多注意力放在可再生能源发展上面。而此前欧洲投资银行也表明了类似的立场。

今年九月,超过1000家企业在纽约呼吁建立反映温室气体排放真实成本的机制。包括银行、保险公司和养老基金在内的金融机构承诺提供超过2000亿美元资金,用于在2014年年底之前为低碳能源和气候变化行动提供融资。

目前仍存在的一个关键问题是,私营部门是否要等到全球性气候协定达成才将资金投向清洁能源领域。投资方向进一步转移的潜力是巨大的,特别是如果化石燃料真的正在成为夕阳产业。

国际能源机构
(IEA)则认为唱衰化石燃料的说法有些夸大,并提醒说煤炭和石油在接下来的几十年中仍将在世界能源中占一席之地。尽管如此,围绕降低碳排放的经济收益展开的讨论正逐渐深入人心。

全新看法

在利马大会上,印度仍坚称其无法在损害未来经济发展的情况下降低排放,但英国海外发展研究中心(ODI)近期一份报告却得出了相反的结论。报告指出,要让最贫困人口彻底脱贫只能通过可以促进社会公平的气候友好型发展方式。报告还提出,印度应该考虑因地制宜地借鉴中国快速发展的模式,并举例说明,发展并推广农村贫困人口用得起的可再生能源技术比持续补贴化石燃料更能有效地推进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本周利马大会上,多位发言人都提到了绿色债券在气候友好型基础设施融资中的巨大潜力。绿色债券倡议组织首席执行官和创始人肖恩·基德尼告诉与会代表,建设低碳和气候韧性强的经济少不了长期环保的基础设施,而债券可以满足长期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到2050年之前总计53万亿美元的资金需求。

他说,以这种方式利用债券可以节约115万亿美元化石燃料生产投入,并将世界带到低碳发展的道路上。

会上,穷国继续要求富国履行技术转移和资金支持的承诺,帮助它们实现低碳发展。而富国则抱怨称他们承担不起这样的负担。对此,批评人士指出二十国集团经济体仍在补贴化石燃料生产。

ODI近期另外一份报告估算,二十国集团每年为化石燃料开采提供的补贴总金额高达880亿美元,而他们承诺的、且并未兑现的气候基金出资额仅为每年1000亿美元。

独立行动的信号

最后,随着全球财富分配向亚洲地区的长期转移,其他金融机制也将在未来几十年的投资流向中发挥越来越多的决定性作用。

本周在利马会议上,中国承诺每年向其新成立的南南合作基金中注资2000万美元,并邀请其他国家共同参与。

虽然这一资金数额仍相对较小,但中国在此番倡议之前已经在今年七月参与组建了金砖国家银行,并于近期参与组建了亚洲基础设施开发银行。这些措施或许预示着,在未来全球资金的流向及对气候行动的支持程度方面,亚洲将扮演与纽约和伦敦同等重要的角色。

翻译:子明